暑假即将结束,待还的书债还欠账不少。利用这剩余的十余天,读完手头的书,写完该写的论文。今日读《大众报纸的起源—明治时期的小报研究》。
《大众报纸的起源—明治时期的小报研究》
[日] 土屋礼子 著,杨珍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内容提要:本书是作者博士论文修改而成,总计十章。第一章主要是回顾小报研究史,及探讨“小报”的基本概念与定义。 第二章通过对读写能力的调查,明确小报的读者与当时的语言阶层的关系。第三章分析小报的文体,并刻画其营造的语言空间。第四章讨论彩绘报纸与小报的关系,讨论“锦绘新闻”的产生过程。第五章着眼于小报的读者投稿专栏,说明初期的小报具备文艺沙龙的性质。第六章通过与大报的对照,讨论小报的笔祸。第七章以自由民权运动时期的代表性小报之一《伊吕波新闻》为讨论对象。第八章讨论东京的政党性小报,从而探讨小报的变化。第九章主要论述大阪的小报,考察国民型大众报纸产生于大阪的原因。第十章以存续至大正、昭和初期的《都新闻》与《大和新闻》为研究对象,论述小报这些媒体样式的变化及其终结。
点评:大凡日本学者的研究论著,都以逻辑严密、论证细密,材料扎实,善于“以小见大”见长,本书亦不例外。本书看似是一本研究小报历史的著作,却避免了教科书式的写作方法(如若我来写,或许就会写成教科书)所讨论的问题都是“真问题”。在研究方法上,以小报材料为中心,从不同角度讨论小报的读者和编者是如何通过小报这种媒体形式营造出一个社会空间的(“空间”概念,借用建筑学术语,哈贝马斯提出了一个“公共空间”概念,多为媒体史学者借用。)
晚清至民国时期,小报颇盛行,近来有关这段时期小报的研究论著和论文颇多,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与本书作者类似,讨论小报所构造的世界,由此可窥当时市民社会的生活图景或舆论空间。
然而本书在研究视野和逻辑论证上似更胜一筹(大陆学者喜堆资料,少细致分析,日本学者研究就更扎实),日本学人的这种治学方法值得我辈学习和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