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战国时期骑兵的选拔与骑兵作战的“ 十胜九败 ”
3.骑兵的选拔:
说完骑兵马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要讲骑兵兵的问题,也就是兵源——骑手的问题了(不是多才多艺,深藏功与名的外卖骑手哦!)
不要以为能够驾驶战车的士兵,就可以直接当骑兵。这里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战车兵与骑兵在最开始的鄙视链中,战车兵是在顶端的存在。因为最初战车兵都是一些贵族子弟担任,登车作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让战车兵下车步战,或骑马骑战,在战车兵的字典里那叫侮辱。二是驾马与骑马的不同,战车的战马都是一些温驯的挽驾马,而骑兵的战马,则是活蹦乱跳地单骑,是需要秀微操,甩技能包的!
所以与其冒着风险,让战车兵心不甘情不愿地去做骑兵!不如另辟蹊径,选拔一批新人来当骑兵,也正是基于此,战国时期各国相应地有了一些关于如何选拔骑兵的规章制度。
《六韬·武骑士》中记载:“选骑士之法,取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已上,壮健捷疾,超绝伦等;能驰骑彀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越沟堑,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弛强敌,乱大众者,名曰武骑之士,不可不厚也”。
年龄上有要求四十岁以下,身高要达到七尺五寸(约合今1.73米,秦始皇兵马俑中骑士俑身高在1.75米左右,可见《六韬》所载是基本属实的),要会骑射,适应不同的地形(沟壑、丘陵、险阻、沼泽、湖泊、湿地),同时心理素质要好,因为执行的任务多是以少击多,骚扰敌军主力部队,在这种要求选拔出来的骑士,在待遇上自然要优厚的!
从骑兵的选拔上,我们就可以分析出战国时期骑兵的作战特点:一是作战以骑射为主,主要作战兵器就是弓箭,可以称为弓骑兵。很多人可能会对这种弓骑兵有疑问,认为仅靠弓箭可以打败敌人吗?
答案是肯定的!弓箭骑兵在面对战车时,灵活性上完胜战车兵,只要避开战车兵的正面冲击,绕到战车的左右两翼还有后方,战车兵只有被弓骑兵射杀的份,没有还手之力的!因为战车在奔驰中转弯远远没有骑兵灵活,被骑兵绕到两翼和身后几乎只是时间问题。骑兵打击战车并不一定需要杀伤士兵,用弓箭射杀战车的马匹(战车一般配备四马,目标那不是一般的大!)就可以造成战车失去动力,甚至直接翻车。
弓骑兵在面对步兵时,速度优势尽显,骑兵只需要拉开一段距离,尽情射击步兵方阵就行了。步兵方阵徒步反击,反击的人数少了很可能被骑兵吃掉,反击人数多了,骑兵拍拍马屁股撤退就行了。再没有新增力量到达战场前,这支骑兵都会死死地拖住步兵方阵,想要摆脱弓骑兵对步兵方阵的骚扰,只有派出更多的军队将骑兵部队挤走,或是派出车兵、步兵混编部队或是车兵、骑兵混编部队,将弓骑兵击溃。
二是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了,骑兵是一种对地形适应性很高的兵种。以往作战中极力避开的地形,沟壑、丘陵、险阻、沼泽、湖泊、湿地,因为骑兵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在这种地形下进行交战。步兵也不挑地形,但是步兵的速度太慢,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让步兵挺近这种地形内去作战的。
三是作战任务非常明确,借助马力利用速度优势去打击敌人,对敌军部队起到骚扰削弱的作用。这点在《六韬》中关于骑兵十胜九败里有更为详细的记载。
4.骑兵作战的“ 十胜九败 ”:
武王问太公曰:“战骑奈何?”
太公曰:“骑有十胜九败。”
武王曰:“十胜奈何?”
太公曰:“敌人始至,行陈未定,前后不属,陷其前骑,击其左右,敌人必走;敌人行陈整齐坚固,士卒欲斗,吾骑翼而勿去,或驰而往,或驰而来,其疾如风,其暴如雷,白昼如昏,数更旌旗,变易衣服,其军可克;敌人行陈不固,士卒不斗,薄其前后,猎其左右,翼而击之,敌人必惧;敌人暮欲归舍,三军恐骇,翼其两旁,疾击其后,薄其垒口,无使得人,敌人必败;敌人无险阻保固,深入长驱,绝其粮路,敌人必饥;地平而易,四面见敌,车骑陷之,敌人必乱;敌人奔走,土卒散乱,或翼其两旁,或掩其前后,其将可擒;敌人暮返,其兵甚众,其行陈必乱,令我骑十而为队,百而为屯,车五而为聚,十而为群,多设施旗,杂以强弩,或击其两旁,或绝其前后,敌将可虏。此骑之十胜也。”
武王曰:“九败奈何?”
太公曰:“凡以骑陷敌,而不能破陈,敌人佯走,以车骑返击我后,此骑之败地也;追北逾险,长驱不止,敌人伏我两旁,又绝我后,此骑之围地也;往而无以返,人而无以出,是谓陷于天井,顿于地穴,此骑之死地也;所从人者隘,所从出者远,彼弱可以击我强,彼寡可以击我众,此骑之没地也;大涧深谷,蓊秽林木,此骑之竭地也;左右有水,前有大阜,后有高山,三军战于两水之间,敌居表里,此骑之艰地也;敌人绝我粮道,往而无以返,此骑之困地也;污下沮泽,进退渐洳,此骑之患地也;左有深沟,右有坑阜⑧,高下如平地,进退诱敌,此骑之陷地也。此九者,骑之死地也。明将之所以远避,将之所以陷败也。”——《六韬*犬韬*战骑》
【译文】
武王问大公说:“骑兵的战法应该是怎样的?”
太公答道:“骑兵作战有十胜九败。”
武王问:“十胜是哪些?”
太公答道:“敌人刚到,行列阵势还未稳定,前后不相衔结,我立即用骑兵击破敌先头骑兵部队,夹击其两翼,敌人必然溃逃;敌人行列阵势整齐坚固,士兵斗志高昂,我骑兵应缠住敌人两翼不放,时而奔驰过去,时而奔驰回来,快捷如风,猛烈如雷,从白天战至黄昏,不断更换旗帜,改变服装,使敌人惊恐疑惑,就能够打败敌人;敌人行阵不坚固,士卒没有斗志,就用骑兵进逼敌人的正面和后方,袭击其左右,夹击其两翼,敌人必然震恐;敌人日暮回营,军心恐惧,就用骑兵夹击其两翼,急速袭击其后尾,逼近其营垒的出入口,阻止其进入营垒,敌人必然失败;敌人没有险阻地形可以固守,我骑兵应长驱深入,切断敌人粮道,敌人必然陷入饥饿;敌人处于平坦地形,四面都易遭受攻击,我用骑兵协同战车攻击它,敌人必然溃乱;敌人败逃,士卒散乱,我骑兵或从两翼夹击,或从前后袭击,敌军将帅就可以被擒获;敌人日暮返回营垒,部队众多,队形一定混乱,就令我骑兵十人为一队,百人为一屯,战车五辆为一聚,十辆为一群,多插旗帜,配备强弩,或扫击其两翼,或断绝其前后,敌人将帅就可以被俘虏。上述这些,就是骑兵作战十种取胜的战机。”
武王问:“九败是哪些?”
太公答道:“凡是用骑兵攻击敌人而不能攻破敌阵,敌人假装逃跑而用战车和骑兵攻我后方,这就是骑兵作战上的败地;追击败逃之敌,越过险阻,长驱深入而不停止,敌人埋伏在我左右两旁,又断绝我的后路,这就是骑兵作战上的围地;前进后不能退回,进入后不能出来,这叫做陷入天井之内,困于地穴之中,这就是骑兵作战上的死地;前进的道路狭隘,退归的道路迂远,敌人可以弱击强,以少击多,这就是骑兵的没地;大涧深谷,林木茂盛,活动困难,这就是骑兵作战上的竭地;左右两边有水,前面有大山,后面有高岭,我军在两水之间同敌作战,敌人内守山险,外居水要,这就是骑兵作战上的艰地;敌人断我后方粮道,我军只能前进而没有退路,这就是骑兵作战上的困地;低洼泥泞,沼泽遍布,进退困难,这就是骑兵作战上的患地;左有深沟,右有坑坎,高低不平,看似平地,进退都会招致敌人袭击,这就是骑兵作战上的陷地。上述九种情况都是骑兵作战的死地,明智的将帅所要竭力避开的地方,昏庸的将帅所以陷于失败的原因。”
作为一个独立兵种,骑兵在选拔时便说明了骑兵的作战任务是“驰强敌,乱大众者。”而《六韬*战骑》篇算是对这一说法的具体补充,所谓十胜,是十种战机包括“敌人始至,行陈未定,前后不属”、“敌人行陈不固,士卒不斗”、“敌人暮欲归舍,三军恐骇”、“敌人奔走,士卒散乱”等等,这些战机里讲究的是利用骑兵的速度,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重点钳制敌军左右两翼,在战车或步兵的配合下,才能够去冲击敌军正面防线。利用速度优势骚扰敌军后方,截断粮道,在敌军正面防线对突破之后,骑兵“乱大众者”利用速度优势扩大战果才能够得以实现。
在“十胜”中,我们还可以得知,战国时在主力部队之前,充任先锋或者是侦察部队的就是骑兵(陷其前骑);从骑兵与步兵、车兵协同作战上,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了骑、车混编,骑、步混编,与骑兵单独列阵三者不同的军事属性,骑兵作为战车、步兵部队的辅助力量已经得到认可,骑兵作为独立序列,单独作战也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
“九败”则是对骑兵选拔时“越沟堑,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做出的补充,骑兵虽然对地形的适应性非常强,但并不代表就天下无敌,在面临不同地形时,要审时度势,不能一味披荆斩棘!这九种不利于骑兵作战的地形是:败地、围地、死地、没地、竭地、艰地、困地、患地、陷地。最后指出:“此九者,骑之死地也。明将之所以远避,暗将之所以陷败也。”
到这里,我们回顾一下骑兵的马与兵,这两个事物,在经过一番精心挑选后,终于成为了一名骑兵,这名骑兵可能是作为战车的护卫人员,混编在战车部队中;也可能是单独列队,负责长驱直入,绝敌粮道,袭击敌军两翼,追击败兵的骑兵主力部队;也有可能是全军先锋,身为斥候,为大部队侦察敌情,遮蔽战场信息。
不同的任务性质,直接导致了不同的骑兵种类诞生了!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豆浆骑兵,带你领略原汁原味的古代骑兵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