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利,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这是《教师的挑战》中触动我心灵的句子。看着这样的话语,我想到的是平等、诚实、尊重、友善、倾听。我们一直致力于教育儿童,却并未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利,“边缘儿童”、“问题儿童”一直存在与我们的班级。教师的课堂大都也不是属于儿童的课堂,更多是为了实现自己“好的教学”的课堂。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我深深的感受到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利的重要与困难。步入21世纪,已不存在所谓的辍学儿童。但我们的课堂中存在太多被忽视的儿童。他们的出现大都是因为家长的忽视、个体差异和教师的无意注视造成的。
我所在的地方,一所百年老校,一座千年古镇。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诸多的传奇故事,这里的教育曾经名震泰县,这里的儿童曾经绽放过太多属于他们的灵动之花。21世纪的到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农村进城人口越来越多,生源减少同时一个巨大的团体形成了——“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因诸多原因不在身边,跟随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学习的孩子们。他们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或坚韧、或胆怯、或莽撞、或细致的诸多性格。他们的学习欲望、学习成绩参差不齐。他们中有年年优秀获得诸多表彰的“三好学生”,但更多却是班里的“边缘儿童,”有些甚至是“问题儿童”。亲情的缺失造成的是孩子性格的怪异和交往沟通方式的不善。尽管教师们一再对自己说要爱孩子,爱每一个孩子。但边缘儿童在每一个班级一直存在,且是一个难以忽视的“老大难”问题。
《教师的挑战》一书,匆匆读完。“学习共同体”让我认识的第一个词语就是“诚实”,我们要诚实的面对孩子们,就不应该忽视任何一个孩子,包括“边缘儿童”、“问题儿童”。我抱着这样的信念在班里实践了8天,8天的实践带来了很多的惊喜。8天里我们互相倾听、互相尊重、共同学习、共同成长。8天的实践也让我看到了改变“边缘儿童”的希望。
小乐是今年刚转来的新生。他有着复杂的家庭背景,他是个只有邻居和奶奶管的孩子。在他满布笑容的外表下是一颗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心。他不写作业,上课画画,下课追逐打闹。我多次找他谈心沟通,也只能让他少了些追逐打闹。他如同一个客人待在本应该是他家的课堂里。每当看到他一个人坐在座位上看着地面发呆,我总有种愧疚的罪恶感。
“学习共同体”活动开始的时候,毛躁的我并未考虑太多,随着一颗想要实践的心草草的按性别、成绩差异、座位顺序分了组。实践开始后才发现小乐的分组考虑不周,那组的另外两个孩子成绩优异却不善表达,而小乐是一个更加不愿意参与课堂的孩子。在他们组发言之前,注意到这点的我已经在大脑里构思对策。让我意外的是站起来发言的是小乐,他流利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并回答前面一个组没有解决的问题。在意外之余,我注意到他脸上那一抹满足和骄傲。那一刻的他是那般的魅力动人。我放弃了大脑里所有的底稿,鼓起了掌。孩子们也随着我鼓起了掌。
一次不算成功的实践,一个孩子不经意的成长,这些都得感恩于“学习共同体”,感恩于《教师的挑战》这本书。
当然,8天的实践是解决了不少的问题,也发现了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班里的“边缘儿童”并不只有小乐。同样的“小俊”在第二天实践时也有参与发言,但在之后的实践中沉浸了,这与他的组内成员和教者的引导有关,个体的发展离不开群体,好的合作体是带动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更好的让“共同体”带动个体,这些需要我们继续的探寻、研究。
要达到书中所说的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利的道路还很漫长,“学习共同体”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关注边缘,发展群体,我会继续实践、研究,我相信在今后的摸索实践中,只要我们保持一颗诚实、尊重、倾听的心,总能让每一个孩子绽放属于他们自己的灵动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