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每时每刻都在成长。把昨天的自己与今天对比一下,你就会发现昨天的自己有哪些缺漏,今天的自己有哪些进步。
十年前的我,还是一个年轻的老师,虽满腔热情,但经验不足,在工作中一度表现极端,有时甚至达到“走火入魔” 的程度,想来真是让人唏嘘感叹。
最近,在整理旧物时无意中翻出了以前的学生日记,于是,又重温了十年前的一幕幕往事。从一本本一篇篇稚嫩而纯真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从前的那个自己。
那时候的我,是个什么样子的老师呢?
首先是很严厉,甚至用“苛刻”这个词来形容都不为过,因为在我的眼中,似乎容不下一粒沙子。大概我天生就是一个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吧,对什么都要求很高,对于学生,我也很想把他们塑造得完美无缺。
我记得在训练他们时,凡是我所会的、擅长的,我都毫无保留,不遗余力传授给他们。我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他们说普通话,教他们唱歌,教他们体育,教他们亲近自然、用心写作,教他们与人相处,教他们学会担当。在教育的过程中,他们稍有差池, 我就会严厉批评或者惩罚。
我的心里,装着素质教育的理念;我的头脑中,记着“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在自己的教育理想中,一路磕磕绊绊,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喜怒哀乐。但喜乐似乎很少,哀怒确乎更多。
在学生们的 日记里, 我真真切切看到了他们的生活和心声。他们很累,很苦,很无奈,作业太多已是难以应付,我还雪上加霜,对他们犯下的小小失误,罚他们“与自己对话”,罚他们写千字说明书,可笑的是,那时的我居然不依不饶,严格的程度近乎残酷。一个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在我的淫威下每天都要写日记, 他们有什么可写的呢, 那么多的文字很多都是给我逼出来的。很多时候,他们只是用文字与我交流,甚至在委婉地表达他们的抗议。
有时候我想,我让他们坚持写作到底是为了他们,还是为了我自己。我真的搞不清楚了。是想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吗?还是只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孤独 和那一点点 偷窥的癖好?那些日记里 , 我所有的评语, 涉及写作指导的似乎微小得很 , 多数都是关于心灵方面的疏导和交流 , 我看那时候的自己好像只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或者 德育导师, 但与现实中的自己又有 很大的不同 , 就像两个人一样,现实中的我, 是一个严厉的老师 , 日记中的我又温情脉脉,循循善诱了。
这就涉及到我第二个特点了——温暖,有爱。
无论是自我感觉 , 还是在别人眼中, 我无疑是很爱那些孩子们的 , 爱之深, 才会责之切嘛。其实,印象中,我觉得我是真的在用一片心来做这个老师的 。
对于学生,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我几乎可以算得上 无微不至了 。 我记得那时候, 我常常 关心孩子们的生活 , 对于吃不好饭, 或者因为放学被留而饿肚子的学生 , 我会给他们些吃的。 对于特殊情况的孩子 , 我会格外 关注他们的心理, 经常找他们聊天, 甚至和他们一起玩。 我很了解 几乎所有孩子的性格特点,我们可以说亲密无间。
这一点,到如今我依然保留着。不同的是,如今我对孩子们的爱 更多了一些理智 。 从前,我跟孩子们走得似乎太近了 。 因为没有把握好那个距离, 不仅我自己 受到了伤害, 而且深深地伤害了单纯的孩子们。
如今,我依然严厉,不同的是,我不再极端。我学会了 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想问题,我尽量不再把自己的愿望 施加到他们身上,尽量让他们成为他们自己。读书写作的习惯依然在努力培养,但不再苛刻。我懂得了,凡事都有个过程,欲速则不达,慢慢走,把每一步迈扎实了才最重要。
也许,这就是我这十多年来的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