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概要
1、大纲:了解武昌起义成功后,北洋势力争夺胜利果实的过程
2、时间跨度:1911年—1912年
3、重要名词:武昌起义 临时约法 清帝退位 真假共和
4、重要人物:孙中山 袁世凯 汪精卫
大势所趋
1911年的武昌起义,打响了推翻清朝专制统治的第一枪,随后各省立即通电响应,纷纷宣布脱离清朝独立,成立各省的军政府。
各省区革民党人的武装起义和群众运动,汇合成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洪流,清政府已经听到了丧亡的钟声,皇帝退位已经是大势所趋,所剩的无非是时间和程序问题。
南北对峙
大浪淘沙,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此时资产阶级的革命党虽然有建立同盟会时确立的革命宗旨,也有建立共和的革命目标,并且取得了一定范围内的成功,但是在中国大地上,依然存在着众多的政治派别和势力。
北京有支持清政府的保皇派,有反对革命的立宪派,有执掌着北方军政大权的北洋系势力;地方上也是派系林立,各省打出的拥护共和的旗帜难分真假,有真共和有伪共和,有随风倒跟风派,有阴谋割据的独立派。
整体上大致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临时约法
武昌起义时,孙中山正在美国宣传革命,作为革命的首倡者、多年来民主革命运动的领导者,他回国后立即受到革命党和基层人民的热烈欢迎。
为了结束当时各省各自为政的局面,成立一个全国性的中央政府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1911年12月29日,17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成立了,随后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标志着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
孙中山宣布实行“民族统一、领土统一、军政统一、内治统一、财政统一”的国策方针。
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列强不愿意看到一个领土完整、民族统一、军事强大的中国,而这个国家的政府先前一直对他们俯首称臣,拱手出卖主权和经济利益;帝国主义甚至不愿看到中国发生任何革命和变革,以免影响他们在中国顺利地攫取即得利益。
当他们看到清政府这艘破船行将沉没,中国民主革命已经局部成功,他们不得不在中国寻找新的代理人,以阻止革命继续进行,延缓和破坏中国统一进程。
列强纷纷登台表演:俄国欲占东北,策划了外蒙古独立事件;日本急不可耐的直接出兵中国;英国则频频通过驻北京公使干涉中国内政。
最后,他们都看中了握有实权的袁世凯。
革命党的妥协-对外
武昌起义胜利后,年轻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认为其未来的共和政府与西方列强具有体制和理念上的一致性,故而对列强能帮助中国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抱有幻想,且希望换取列强对新共和政府的外交承认,因而很快宣布承认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承认清政府与各国先前订立的条约,继续承担赔款和外债。
但事与愿违,帝国主义并不买账,并不同情和支持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党。
革命党的妥协-对内
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军气势旺盛,且各省支持、全国人民人心向背一目了然,革命党内部激进派也打算继续北伐。
但是在袁世凯北洋军的大举进逼下,特别是北洋军攻占汉阳和汉口后威胁武昌,革民军遭到军事挫败;另外又经过帝国主义的调停,革命党放弃了继续向北进军的计划,转而同意和袁世凯势力停战进行和谈。
袁世凯的两面手法
历史上对袁世凯褒贬不一。最初人们并没有看出他假共和,真独裁的面目。
老谋深算的袁世凯企图独揽大权,实际上他既想让清政府倒台,又想让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解散,由他另立一个名为共和的全国统一的独裁政府。
但袁世凯也知道当时形势下,全力镇压革命已经不可能,但扶持清政府又非己所愿、不得人心。于是采取了纵横捭阖、软硬兼施、逐步攫取利益的两面手法。
一方面在许诺优待的条件下恫吓清政府、逼迫清帝退位,一方面武力压迫革命军、通过和谈欺骗革命党,从和谈中捞取政治利益,逐步窃取革命党手中的胜利果实。
拱手让位
革命党组成复杂,内部并不团结,源于他们对民主革命的最终目标认识不一致,对民主革命缺乏经验,多数人认为只要清帝退位,革命就算成功,只要袁世凯承认共和就达到目的,其它方面都可以让步。
在这个问题上,孙中山还是比较清醒的,他逐步看透了袁世凯的真实意图,但却无能为力。
他不但无法统一革命党内部的思想,还受到了党内很有影响力的汪精卫等人的围攻和责问:“你不赞成议和,难道是舍不得总统之位吗?”
于是,孙中山只好公开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氏宣布同意共和,他本人愿意辞去总统,让位给袁氏。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布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这样被袁世凯窃取了。
更多历史文章,请持续关注公众号 “云竹文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