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另一个时空的庞涓与孙膑
嬴政用了七年的时间为自己执掌大权力扫清了障碍,当他回想少年时一个个阻挡在自己眼前的巨大阴影时,纵使有强大的内心仍然不寒而栗。
于是矫枉必须过正才行,在免除吕不韦宰相职位的同时,嬴政的宗室亲族建议凡是不属于秦国的外籍人一律驱逐处境。于是乎,一场早于美国两千多年的反移民法案诞生,山东六国的人才都被驱逐出境,这里面有一个名叫李斯的人。
李斯是楚国人,老家在今天的河南上蔡。他拜荀子为师,后在秦国做一个小官。然而拥有雄心壮志的李斯本就不满足自己的地位,当秦国的逐客令颁布之后他更是悲愤不已。于是在临别直接给秦王嬴政上书,名曰谏逐客书。
李斯指出从秦穆公开始,历代秦王都是重用外部人才才能使秦国得到重大发展。穆公用几张羊皮换来了百里奚,为秦国扩野千里成就霸主。孝公用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第一强国。秦惠王用张义,昭襄王用范雎都成就了自己的王图霸业。这些外国人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
美女、财宝、音乐这些东西秦国都没有产出但是大王还是到各国到处收集自己享受,而有用的人才大王身边没有却又不知道珍惜投靠过来的有志之士。现在大王把人才送给敌国,简直是拿自己的军队和粮食滋养贼寇啊。
嬴政看到谏逐客书立刻下令去追回李斯,并使用李斯的谋略,将金银财宝送给各国权贵进行游说,重金收买有权利有影响的人,收买不了的拍杀手暗杀。使用美女珠宝挑拨君主、大臣、人民的关系为此派出大量秦国间谍。等到敌国内部乱作一团,秦军大举进攻,一举歼灭。
于是乎仅仅数年,九州灭,天地崩,始皇立,威名成。后面秦国的政策制度都跟李斯有很大关系。
part2
嬴政继位的第十三年,秦国攻打赵国,大胜杀十万人。赵国任命李牧做大将军阻击秦国,秦国败,主将率领残兵逃回秦国。李牧一战成名,被封武安君。
李牧其实在赵国成名已久了,当时他在北边抵御匈奴。作为镇守边关的大奖,李牧作风很不一样。他每天烹羊宰牛犒赏将士,把守边关却从不出战,并且下令只要匈奴南下就紧闭城门固守,擅自出战者斩首。
后来果然匈奴南下,边防军都按照李牧的命令把牛羊百姓都收回城内,紧闭城门,由此几年过去了也没有什么损失。但是匈奴都讥讽李牧是个胆小鬼,边防军内也觉得统帅无能,赵国国王下诏责备李牧怯懦,李牧依然不改,于是国王大怒找人把李牧换了下来。
接下来的一年,新统帅屡屡出击匈奴,结果却不断失利死伤惨重。边境很快变成了战场,人民无法耕种放牧,举目荒凉民不聊生。赵国无奈,只能要求李牧重新上任。李牧上任后继续自己的政策,坚壁清野,几年下来匈奴一无所获,但仍然看不起李牧。
——当你的敌人轻视你,正是克敌制胜之际。
于是李牧加大犒赏将士,训练士兵。赵军将士天天无所事事精力充沛,却屡屡封赏遂都愿一决胜负。李牧知道战机已到,于是精选战车一千三百,战马一万三千精兵五万,弓箭手十万操练准备(真是步兵狙击手加坦克大炮)。放出牧人牛羊,遍布山野,匈奴的穷苦兄弟果然禁不住诱惑了。
匈奴南下,李牧下令故意败退诱敌深入,派兵从两翼包抄,使匈奴陷入包围最后四面夹攻,斩首十万。李牧遂下令,全军追击,克敌一役。于是深入匈奴腹地,横扫东胡、林胡,单于夜遁逃,近二十年匈奴不敢来犯。(毕竟杀了太多,没个二十年兵员都补不齐。)
李牧虽然一战成名,但是毕竟这也是他十年之功,做足了准备,而且还遭到贬斥。后面证明这不是他最后一次被贬,而每一次都给赵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秦王十三年,李牧临危受命,与社稷存亡之秋,王师败命之际,带领残兵败将,大败秦军的长胜之军,这一年将星临凡在武安君。
part3——说一个叫韩非的人。
嬴政二十七岁这年,韩国因为经不起秦国敲打,准备做秦国的属国,派韩非出使秦国。韩非是韩国的王子,曾和李斯是同学,韩非的学问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所以在出使秦国的时候很自然就拜托自己的师兄李斯引荐,将自己的著作献给嬴政阅读。韩非是法家代表人物,写了大约十余万字的法家著作影响很大。嬴政读完韩非的书非常佩服这个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年轻人,打算会见他。韩非于是趁机会上书说到:
秦国作为当今最强的国家,各方面都无人能及。我冒死觐见大王启用我,并使用我的方案。如果我不能帮助大王降伏其余六国成就霸业,就请大王把我杀了。
嬴政心动了,准备启用韩非,但是李斯却嫉妒韩非的才能向嬴政打小报告,说:韩非是韩国王子,万一归属岂能为了大王背叛祖国,到时候肯定首鼠两端。但如果放过他,如果被敌国重用必成大患,不如用法律除掉他。
嬴政认为有道理就直接让韩非服毒自杀了,等回过味儿来后悔已经来不急了。可怜韩非年纪轻轻一身学问,没来得及施展就被害死了。
这里复述这个简短的故事其实是讲的资治通鉴的原文。但是韩非和李斯还有嬴政之间是有很多很多的背景故事,我也简短说一说吧。
韩非家境优渥,是韩国王子,和李斯是同学。李斯据说家里是很贫苦,上学的时候看自己的师弟,人帅多金,学习还比自己好,悟性又高,连自己的老师都对他另眼看待。李斯的心里应该早就对韩非又羡慕又嫉妒了。
据说李斯一开始在做小官的时候管理仓库,看到仓库里有许多的老鼠每天偷吃粮食长得个个肥头大耳,见人来了也不怕。而他去上厕所的时候,看到厕所也有老鼠,这些老鼠又瘦又小,整天吃些粪便度日,见到人立刻四散而逃。李斯于是感叹:
人的才能是环境决定的,所处的环境不行你的能力再高也没用。于是当时李斯就下定决定,做人就要做人上人,就要往上爬。
再说韩非,据说秦国攻打韩国就是因为嬴政听说了韩非的才能想要得到他,所以才发动的战争。这样也说清楚了为什么韩国要派一个王子前来当讲和的使者了。而嬴政也终于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人才。但是有些时候,距离往往产生美,有些东西得到了,反而发现自己或许根本不想要。
上面说过资治通鉴的原文是说,韩非给嬴政上书陈述了自己有灭六国的详细方案,而且不成功愿意去死。司马光根据这件事评价韩非是个出卖自己祖国,是个不忠不孝的人。所以他最后被害死,真是老天的惩罚,一个人如果不贤他再有才也没用。
但是韩非给嬴政的上书是没有提怎么灭列国的,换句话说司马迁根本没证据证明韩非出卖祖国,韩非只是说我有办法帮助秦王成就霸业。
但是成就霸业是不用灭亡六国的。春秋霸主,战国七雄都有自己的方式成就过霸业。所以说韩非是背叛祖国最后得到客死他乡的报应是没有道理的,甚至可能是司马迁的儒家学派对韩非的法家学派的抹黑。
再说嬴政,如果真的看到韩非有灭六国的详细可行的方案,难道他会因为李斯的谗言就杀了自己一直梦寐以求,甚至发动一场战争才得到的人才么?
我们把嬴政看的太傻,也罢李斯的影响力看的太高了。而且韩非本来就有一颗爱国之心,他是为了拯救韩国才来秦国的。所以更大可能性是:韩非确实上了方案,但是方案是让六国臣服,而不是灭亡六国。成就霸业,但不是成就帝业。
而嬴政是非要灭六国不可的,甚至很大一部分是他的这个决心才导致他在之前杀了自己的仲父吕不韦。因为吕不韦也是不赞成采用灭国的方式去实现秦国的霸业的,毕竟吕总嘛,说到底是个生意人。
最终,韩非的方案很可能没通过嬴政的面试,他又不愿改变方案去灭掉自己的祖国。所以最后为了避免人才被敌国所有,嬴政才把韩非杀掉。而李斯在自己师弟的生于死之间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大家可以参考孙膑与庞涓的故事。这里只能说在另一个时空,庞涓赢了。
从后面看,韩非死后秦国第二年就灭了韩国,从此正式开始了灭国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