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到手,加入共读营一起学习。读了《零基础新媒体写作指南》第一章,又跟着领读学习了一遍,还有小伙伴们的思维导图助力,消化吸收了一些,捋了捋条理,认真反思了几个问题。
一、读书体验
序言很精彩,在读了很多遍后,发现每个字背后都传递着“无贪无嗔写作,戒骄戒躁成长”的理念。作者以亲身经历告诉所有人,“你可以”。但也告诫所有人,读完书不能让你立马成为作家,但可以让你少走弯路。少走弯路也是加强信心更久更远走下去的助力。
正文直接上干货,不谈情怀,只讲目的方法。
没有“最绝对的”,只有“最合适的”。在新媒体平台,没有方向和定位,或者说针对性,就难以脱颖而出。书中用作者多年的积累对平台定位和题材定位进行分析匹配。找到平台定位,找到题材定位,建立最佳匹配。也正是在这一节,我才对新媒体平台有了个整体的认识和了解。
“只有专注,才能专业”。垂直领域的深耕与发展决定了方向和专长。既然是有目的的做,就要研究平台,研究领域,研究优势,研究作品,研究方法,书中都有干净利落的剖析。
只有“对路子”,才能“有路子”。第三对主流平台进行分类讲解,特别提到新媒体的“算法”特性以及背后的推荐机制。书中就新媒体的特征及快速成长的方法进行具体指导。这一节使我对各平台是“干什么的”有了清晰认识,这种讲解堪称平台字典。
谈变现不尴尬,变不了现可能会有小失落。书中对新媒体平台写作变现的7种渠道种类进行了一一分析,知已知彼,才能有的放矢。在哪儿投稿,怎么投稿,怎么计酬,怎么遵循规则和利用规则,投稿的“8+1”原则是什么,等等。“只谈过程不谈结果都是耍流氓”,有针对性的练习尝试才能更好的与时俱进。
二、讨论交流
在领读交流中,群友们在对技术上问题进行梳理的同时,更对初心认识了有了更深的交流。“写作”还是“变现”,“传统”还是“平台”,“目的”还是“动机”,“迎合”还是“释放”。在讨论交流中,存异不求同。喜欢写作与针对性写作并不矛盾,针对性写作有助于获取心理上和物质上的回报反馈,也会让喜欢的冲动更长久;喜欢写作与针对性写作相结合能少走弯路。先做起来,坚持写原创,这才是共识。
三、问题
定位问题一直是个大问题,到目前为止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在哪个领域垂直。没办法,先在简书里尽可能把各领域都试试吧。至少,到目前为止,先写下一个字,一篇文,再尝试其他文体,可能总有心动的吧。一方面找自己的喜欢擅长点,一方面研究平台找需要的契合点,假以时日,可能会有匹配。从目前前,小说故事最易被平台和受众接受,不过,自己这方面短板好象比较明显。不会讲故事,太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