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去想人生的意义
“你觉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什么是我能热爱一生的事?”
“什么是我最独特的天赋和热情?”
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
王小波说,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我不知道他年长以后头还疼不疼,反正我还是一直觉得很困惑。
人其实并不需要这么多意义和模型,而且很有可能,学得越多越困惑,意义太多,就很难指导具体的生活。你要找到的,是现在最有感觉的那一个。
我的目标是一年内帮助100名女性成长,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你必须意识到,跳过自己的感受,仅靠巨大意义和价值来说服自己做事,是个坑:
所以,我的建议是,不要去想什么憋不出来的大意义,就从你感到有意思的事开始做起。能看到诗和远方固然好,如果看不到,实践一下你关心的小目标也挺好。
命运把我们丢到不同境地,接受自己拥有的,追寻自己想要的,做好自己能做的,这就是最好的意义。即使这个意义看上去没那么“有意义”也不要紧。
立志很重要,但要让一个人20岁、30岁决定自己一生,实际挺荒谬的。生命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积累过程。人的各种能力、眼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熟,他能一扇一扇地推开他面前的门,看到更大的世界。
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
我想现在也许你更能理解我这句话的意思。
有意义听上去很崇高,还有各种名人故事加持,但其实很多只是事后总结,并不一定适合你。有意思就不一样了,它们来自你的内心感受,让你觉得有意思的事,意义往往也就藏在其中。
如果说,“有意义”来自社会的提倡、榜样的牵引,那么,“有意思,我想试试看”又是怎么来的呢?
人之所以为人,除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还有独特的心理需求。我们的内在动机里天然蕴藏着三种需求,即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
拿上班来说,什么工作是你愿意主动去做的呢?
自主感会想:“我能不能自己掌控工作节奏和内容?”
胜任感会想:“这件事我能学得会、搞得定、做得好吗?”
归属感则会在意:“我喜欢和这群人工作吗?”“我觉得服务这群人有意义吗?”
这三种感受越强,这件事对你就越有意义,你的心就会主动给你摇旗呐喊,这叫作内部动机。
我们做大部分事情,都是内外动机的结合。一件事内部动机越多,这个人的表现和创造力就会越好,也越持久、越容易成功。
这就是为什么,你越是把过程本身当成奖励,表现就越好;反过来,越是求结果,越是给自己设定“一定要成功”的框框,越会“死”得惨。你现在明白为什么那些“我要一年读100本书发圈”“我要每天6点起床打卡”的动作,往往最后坚持不下来,坚持下来也收获不多——因为你的动机更多的是在炫耀,而不是享受。
为自己制作一个“有意思问题清单”,问问清单上的每件事情:有意思吗?
• 在毫无压力的时候,我也愿意这么选吗?
• 如果有代价,我愿意付出这个代价吗?
• 这件事的难度我搞得定吗?我能持续在这件事上做得很好吗?
• 我有足够的资源吗?
• 我喜欢和这个领域的人在一起吗?
当遇到新选择,你不妨试试解答这个“有意思”的清单。它们像一个漏斗,帮你把事情筛了一遍,留下的就是最接近“有意思”的事情,也是最好的选择。
别想什么大意义,先成为一个有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