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还没做到管理层的人,似乎就定性为发展无望了。
年龄带来的焦虑感很明显,到这个时间段没有做这件事,自然而然会被贴上标签。
如果去问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时,绝大多数会告诉你,他希望毕业5年左右做到管理者,当然这个时间越短越好。
难道职场上只能往管理这条路上走吗?
难道每个人真的都适合做管理者吗?
难道能不能到管理层的年龄界限就定在35岁吗?
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思考清楚,否则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推陈出新,快速迭代,让我们疲于应付,像无头苍蝇一样。
那么,对于“打工人”的我们来说,到底有哪些职业定位选择呢?
主要有专家型、斜杠型和管理型三种。
第一是专家型,特征就是能在某个领域内做到90分以上,能解决他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前段时间我们招聘了一位用友的资深工程师,年龄45岁,所有相关问题在他手上都能很快的解决,并且能给与年轻同事指导,虽然跟他们部门刚毕业的同事有年龄差距,相处也很自然,毫无违和感。
这里我们需要明确,专家不是拥有很多知识,讲话头头是道,核心的能力要放在“能解决更多问题”的角度,专家再往上能走到什么程度,除了靠自身努力外,还要结合行业、公司和职位。
第二是斜杠型,属于一专多能的多面手,在专的领域能到80分,相近领域也有70分的水平,这个70分的水平就是你的差异化体现,比如你是销售岗位,同时讲课水平也不错;或者你是人力资源岗位,数据分析的技能也还好。拥有这些,你在组织里面依然可以过得很好。
这里需要区分一点,斜杠不是有好几个职业,而是有好几种技能,但仍然围绕你的本职岗位,这些技能也是建立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
第三是管理型,主要是带领和依靠团队解决问题,完成目标。也是职业发展的主流方向,管理型人才往往也具备多种技能,但比斜杠型多了关于团队管理的职能。
这三条方向,职场人都可以选择,并不是只有管理线一条路径,你到底选择哪个方向,取决你的工作价值观和机遇。
美国职业规划大师舒伯总结了15种最为普遍的职业价值观,代表着不同群体在工作中所重视和追求的15个方面。
包含利他主义、美的追求、创造发明、智力激发、独立自主、成就满足、声望地位、管理权力经济报酬、安全稳定、工作环境、上司关系、多样变化、同事关系、生活方式。
这些因素中的大部分和我们最后选择的职业方向和发展路径有关联。
我们就拿成就感举例说明:
你如何看待成就感?
是想靠自己一人之力去努力完成一件事?还是希望带领一个团队共同做成一件事?这两种情况哪种对你更有成就感?背后决策的逻辑就是依靠你的工作价值观。
所以,所有人不顾一切,在不了解自己工作价值观的情况下,受环境影响,只盯着管理岗去走,势必会事倍功半。
我印象最深就是上高中之后选文科还是理科,我当时的判断逻辑是家周边的朋友和亲戚家的孩子都是选理科,我也就选了理科,直到上大学,我才发现,我更适合文科。
大部分选的职业路径不一定适合你,职场上的我们必须拥有思辨能力。
做决策不是吃大锅饭,只有适合自己的才能有营养,才能成长得更快更高。
总结来说,35岁还没做到管理层的人,只要你有核心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依然可以过的很好,不要被媒体的片面宣传吓唬到战战兢兢。
当然这有个前提,就是核心解决问题的能力。
未来的职场,传统的雇佣市场会慢慢消失,人才作为个体的角色会迅速崛起,从迅猛发展的知识付费、短视频创业、直播带货和共享经济,都可以发现,企业更多的是扮演一个平台的角色。人才的话语权和自主权,会比十年前更大,只要你足够优秀,可以选择平台。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专业化的生存就非常重要,在你擅长的领域成为专家,并且依靠自己的专业能力帮助客户,完全可以获得成功。
美国作家布兰登·伯查德在《专业化生存》这本书中,就正式提出了上面这个观点,这个客户可以指你的岗位对应支持的其他岗位或客户需求。
布兰登认为,其实每个人都能成为专家。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独特经验总会帮助到别人,你达成的某些目标,就获得了“偶然的专业知识”:别人没弄清的事情,你已经一清二楚,别人可以求助于你。成年人能系鞋带,而孩子为之惊讶,就是这个道理。
当你遇到新问题时就学习去解决,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你学习许多新知。你不仅要学习,还要学得精通,并将精通视为习惯。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去学习知识,积累能力,这才是我们应有的职业态度,在这种职业态度上,又将精通视为习惯,何惧35岁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