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左传·僖公五年》:“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旗,鹑之贲贲,天策焞焞,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这里是“假道伐虢”事件最后交战前的预言和结果。全文有三部分,童谣“龙尾伏辰”,对童谣的分析“其九月十月之交乎”,及结果“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
先理解字义,再作分析。
龙:即四象之青龙。四象为二十八宿所象之物,故称象。
尾:青龙的尾部即称尾宿。
辰:辰的含义很多,“多语寡人辰,而莫同”,这里指“日月之会”。
日月之会即指的是合朔。此时太阳月亮地球基本在同一直线上,因此称为“合”。其中月亮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月亮的背光面正对地球,故而朔日看不到月亮。
伏:隐藏。日出时太阳光遮蔽星光,所以星隐藏不见。
古代未有历法之先,是通过观察天象确定时间的,即所谓观象授时。譬如现在若没有钟表,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可以确定大概几点,这是利用恒星的周日视运动来判断时间。如果没有日历,需要确定月日,就需要观察恒星的周年视运动。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得到每月恒星背景的相对位置,战国时期这种位置关系,见载于《汉书·律历志》,整理成表格如下:
月建 | 子 | 丑 | 寅 | 卯 | 辰 | 巳 | 午 | 未 | 申 | 酉 | 戌 | 亥 |
---|---|---|---|---|---|---|---|---|---|---|---|---|
中气 | 冬至 | 大寒 | 雨水 | 春分 | 谷雨 | 小满 | 夏至 | 大暑 | 处暑 | 秋分 | 霜降 | 小雪 |
星次 | 星纪 | 玄枵 | 诹訾 | 降娄 | 大梁 | 实沉 | 鹑首 | 鹑火 | 鹑尾 | 寿星 | 大火 | 析木 |
星宿 | 斗 | 女 | 危 | 奎 | 胃 | 毕 | 井 | 柳 | 张 | 轸 | 氐 | 尾 |
二十八宿为一般人所熟悉,故而只解释月建。古人观察到,北斗七星一年内逆时针旋转一周,从而将周天划分为十二辰,使每月对应一辰,通过观察北斗七星指向那个辰位,就可以知道是第几个月份。划分方式是将一年的起点(冬至月)开始,从子到丑依序对应,称为斗建。若以冬至所在月为正月,则称正月建子,以冬至后二月为正月,则称正月建寅。《左传》中称周正建子,夏正建寅。
如此,由表可知,尾宿对应于析木,中气为小雪。是月建亥,于夏历为十月,于周历为十二月。
“龙尾伏辰”是天象,足以确定是夏历十月初一。传文中又指出这一天的干支是丙子。按古六历推步,僖公五年夏历十月丙子朔、周历十二月丙子朔,皆相合。但以现代天文学计算,是年寅正十月丁丑朔,子正为十二月丁丑朔,在公历11月16日。则前日丙子为公元前655年11月15日。《春秋》中朔多合天,而《左传》多失天,是为后人根据其已知之历史,逆推此历日。《左传》预言基本皆得验证,即为作者为证其观点自造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