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课老师或者孩子的班主任来“家访”这种形式,在我们小时候上学的时候,似乎很通行,在我的印象里,还有好几次很清晰的记忆,现在想起来,除了当时的“羞涩”之外,还是觉得挺温馨的,对每一位到访的老师也是记忆犹新。现在跟父母在闲聊的时候,老人还偶尔提起,询问当年那位来咱们家里的老师现在怎么样了,还说一些不能忘了人家老师的话,确实印象挺深刻的。
“家访”这种方式,基本上做到了学校、老师、家长、孩子之间的亲密沟通,在一起面对面的单独交流,对老师学校了解孩子,孩子了解老师,家长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孩子,各个方面,真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老师的教学,学校的管理,孩子的成长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确实非常好,应该值得提倡与推行。
但是现在,“家访”这种形式,似乎并不多见了,都被一年几次的家长会所替代,还有各种的老师家长群,再就是学校得利益的校讯通,以及很普及的电话网络等等所排斥在外,即便是在某些学校,在某些地方还存在着,但也是走走形式,走马观花,校方不大愿意,老师也不情愿的情况下,匆匆而过,水过地皮湿,毫无效果,甚至在网上还有报道说,成了家长请客送礼的一种机会,真是可惜,从某些方面说,现代化的环境与形式,并不见得都是好事。
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对象才刚做了老师的那几年,我骑着摩托车带着她,到过很多学生家长的家里。因为事前都不会通知,到了学生门上,很多家长都在农忙不在家,我们就真的跑到山间地头,才能遇上。那时候年轻,有活力,跟孩子打成一片,跟各位家长也是熟知了,印象深刻,记忆犹新,效果也很不错,至今都过去接近20年了,孩子们还是跟我对象不时地说起来,我对象也得到了很多宝贵的做教师的经验,相得益彰,各位老师还真的应该动起来,对自己对学生都是很有益处的。
其实对于老师的“家访”,我们做家长的也是很欢迎的,来一起谈谈自己的孩子,不管是缺点还是优点,大家都坐下来说一下,交流一下,沟通一下,对孩子的成长绝对有好处,我们做家长的,也绝不会觉得麻烦,即便是没时间,我们也会请假在家,专门等各位教师的到来,我们知道这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好。
但是,现在的“家访”为什么变了味,或者很少见了,或者老师不愿意,家长也不太重视了呢?除了现在沟通的方式多了以外,关键还有一个因素是,很多老师奉行的是:有利的事才去做,无利不起早!这么说,老师们读了不用吹胡子瞪眼,这真是现实。
“家访”很辛苦,除了需要对每一个孩子的深刻了解,还要面对不同个性的孩子,不同个性的父母,各种情况都要应对,一天下来,嘴皮子肯定要磨去几层皮,这还不说,关键是还要跑腿,不管是自驾还是学校出车,这都涉及到花费的问题。这且不算,关键是各个老师都这么忙,谁还会舍得花费自己的时间啊!时间与金钱,在它们两者的面前,“家访”也就变得无关紧要了,这难道不是现在教育的悲哀么?
就算是学校报销一切花费,那时间呢?好不容易等到周末,有一点空闲时间,谁不想陪陪自己的孩子跟父母呢?谁不想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来休息一下或者做自己的事情呢?就算是金钱时间都不当成事,那老师们的责任心,这一块最重要的部分,本来也是老师应该做到的,但是,就是这责任心——对现在的很多老师来说,似乎已经不再重要。
就算是责任心很强烈,金钱时间也不在乎,但是这个“家访”,是涉及到老师、学生、家长好几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校方领导的支持与许可,现在的一些教师,还敢私自行动么?就算不出事,心里也是七上八下,何况万一出点事,责任到底应该谁来承担?!
好让人无语!
再说,现在的现实是,就算是老师亲自登门来访,一些家长们似乎也不待见了,为什么?不是说家长都随时欢迎么?
因为现在的“家访”似乎已经流于形式,学校会提前通知孩子家长,家长抛开了一切时间,专门等待老师的到来,老师来了,坐不了三分钟,就说说路边的大话官话,说了跟不说也没什么差别。老师是为了完任务,家长也是为了完任务,纯粹流于了形式,且更有甚者,孩子的老师来了,特别是到了饭点,家长们还觉得面子上过不去,还得掏钱下馆子,带上一点土特产什么的,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如此一来,谁还愿意老师再来“家访”?
不管怎么说,“家访”确实是一种沟通学校、家庭、孩子、老师的最好形式之一,希望有识之士,特别是希望真正有责任心的老师们,不是光在讲台上灌输知识,也应该走下讲台,迈起步子,走到孩子的家长身边,做一下真心诚心的交流,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对老师,都会带来一生不尽的利处。
内容用心原创,如您喜欢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