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FACE
前言
preface
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济是每个朝代避不开的重要话题。正是因为有了“数字”和“计数”,使得经济活动不断发展,经济实体的交融性与复杂性也在不断加大。可以说,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会计的发展,而会计也对经济环境起到一定的反作用。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深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会计研究也更加离不开国际交流、中国国情和数字技术发展等因素,需要用更全面的视角去看整个行业。
作为商业语言,会计能够提供关于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信息,帮助决策者做出明智的决策。放眼每一家高校,几乎都有会计这一门专业。
从这可以看出,一方面,会计对于市场来说具有很高的重要性与需求量;另一方面,由于学会计人数多,但成为中级和高级会计的基数太少,造成“底层会计工作难找+顶尖财会人才稀缺”这一「两极分化」的局面。
随着数智化时代的到来,各种会计机器系统慢慢引入职场,基层会计最担心的莫过于“被取代”。
据数据统计,将近九成的人都从事简单且机械的会计核算工作,这类工作的可替代性非常强,也是未来最容易被淘汰掉的一项会计工作。这就要求财会从业者在不断提升专业技术的同时,还需对行业变革趋势有所洞察,及时做出规划和调整,妥善应对各项挑战。
目前,财税筹划、投融资管理、财务分析、成本预估这类财务工作,仍是市场的一块“香饽饽”,在短时间内还不容易被机器所取代。
现实就是这样,社会进步与科技变革往往推着人“被动”前进,而人类前进的每一个脚步必将推动时代发展。无论未来商业、技术环境如何变化,会计行业始终会保持一定灵活性和相关性,让人与机器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01.
横向:以史为鉴,
知财会行业发展更替
早在“以物换物”的原始社会,虽然那时候没出现货币,但那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结绳记事法、刻契记事法这类基础的计数方法,用于记录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活动。到了西周时期,就有了“司快”这一职务,对朝廷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产生出中国会计发展中使用两千多年的单式记账法。
这一时期出现了三柱结算法,以“入”和“出”为会计的记录符号,并产生出结算公式:“入-出=余”。这便是现在“收入-费用=利润”这一等式的古代版公式。这个时期出现的“上计薄”,也是现在财务报告的雏形。
唐宋时期出现了“交子”,标志着这是一个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此时,我国创立了“四柱结算法”。“四柱”,是指旧管、新收、开除和实在;并引出“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新会计恒等式。这也是现代会计中的“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本期减少额”的雏形。
这套公式既可以检查日常记录的正确性,也可以分类汇总日常会计记录,起到系统性的反映作用。
到了明清时期,市场上出现了四角账法,秉承着“有来必有去,来去比相等”的原则,将每一笔业务均记录在账簿两边,在记录中可以判断账面详细细节。这也标志中国的会计从单式记账向复式记账的转变。
20世纪以后,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得到空前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管理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从此,现代会计形成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其主要标志:一是利用货币计量进行价值核算;二是广泛采用复式记账法。
随着近年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革命蓬勃兴起,会计核算手段和管理方法也将与时俱进、不断革新。
接下来,会计信息、业务信息、电子发票等资料将实现数字化;会计处理手段也将提高智能化水平,以此促进“业、财、税、金、资、档”一体化;为实现「数据→决策」的需求,会计数智化转型将迈向预测会计、风险会计、决策会计等科目,大数据的可视化与智能决策分析成为未来一大发展趋势。
中国的会计起源较早,拥有《太平经国之书》、《元和国计簿》、《万历会计录》等会计著作。
目前,中国也在加强顶层涉及和政策引领,积极与国际接轨、与国内经济体制融合,推进行业数字化转型。相信有这几千年的会计文化底蕴,中国财会一定能实现变革融合、提质增效的初衷,成就“会计强国”梦。
02.
纵向:中西对比,
看不同文化下的财税制度差异
加入WTO后,我国企业面临很多方面要与国际惯例相统一的问题。无论是参与国际贸易,还是融资,都需要会计准则上的协调。
目前,世界上存在两大会计准则体系,即美国会计准则体系(U.S.GAAP),和国际财务报告标准(IFPS)。中国的会计准则(CAS)总体上是采用国际财务报告标准,当然,也有部分内容保持着中国特色,如土地。
荷兰管理学家霍夫斯蒂德曾经从四个方面建立起一个文化研究框架: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距、规避不确立性、阳刚/阴柔。
在会计学上,葛雷也模仿这一公式提出了“四维会计亚文化观”:职业化/法律管制、统一性/灵活性、稳健主义/乐观主义、保密/透明。而这一套模式也很好地解释了中西方会计文化的不同。
中华文化崇尚集体主义,而欧美文化崇尚个人自由。所以西方的财务会计信息主要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而中国首要考虑是机构/政府的信息需要。
从权距的角度上看,集权高度集中的国家,制定会计准则较难集思广益,往往是有国家单位来制定,而会计实务派和学术界的研究仅供参考,这也容易出现很多“形式大于实质”等各类繁琐的问题。在不确定性层面,我国偏好整体的统一而非个体的灵动。
因此,我国制定了《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通过对基本要求、项目、结构、附注做了详细而具体的规范,来规避不确定性。
而美国是没有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相应的准则。它认为:“只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就允许实行会计变更”,从中也可以看到西方会计制度更注重个性发展。
关于保密层面,中西也呈现出不同的态势。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要求“透明、开放、公开”的典范,而中国相对更加含蓄。
像中国有6大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而美国要求会计信息的披露事项多且十分详细,除了上述6点,还有损失、分配给所有者、综合收益等等。
再如,美国除了要求披露计入当期损益的研究和开发金额外,还要求披露有关研究和开发协议的信息(包括重复条款、每期发生的成本和盈利等),而我国对后者的披露不作硬性要求。
可以看出,我国与西方的文化存在很多差异。但我们还是应该按照本国的实际经济业务情况来进行会计处理。
毕竟,会计准则是一门结合政治、文化、经济、法律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借鉴国际经验,但也应该保留我国独有的文化特色。
03.
拥抱新技术,
从会计大国向会计强国迈进
当下,会计人员素质及专业胜任能力已经成为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是会计人力资源大国。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0万会计人员,2000万拿证。
面对这一“大而不强”的局面,如何开发、挖掘我国会计人力资源这一“金矿”,提升会计行业整体竞争力,助力企业创新和价值创造,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稳定增长,成为当今会计业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更多的基础性核算工作将由财务机器人、人工智能来完成,让财务人员从繁琐的基础性、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将工作中心投向财务数据的挖掘、分析上,掌握将财务数据库的资源转化为生产经营决策的能力。
现在大部分企业对财务职能的要求就是确保资金安全,能准确记账、编制报表、能及时对企业资金动态进行记录,并准时反应经济业务等等。
但仔细想想,会发现这些流程在大数据进程和金税四期的部署下,很快就会被机器所替代。
现实环境对财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不仅要求财会人员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业务熟练;又要能关注国家政策与业务发展,将财务与业务进行融合,为企业决策层提供准确的财务分析。
▼随着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数字化社会对财会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一、掌握财务机器人等新技术设备,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在《未来,我们是否会被机器人取代?》的文章中有提到过,“任何新技术的出现都不应该成为人类的替代品,相反,人类可以通过它解放双手,转而从事更有价值的领域。”
因此,财会人员应该扮演先进技术的维护者,将工作重心和学习重心转向财务分析,通过对数据的筛选和可视化处理,掌握调整企业发展策略和绩效把控的能力。
二、跨界复合型财会人才将成为主流,会计人才需要从传统技能型转向综合管理型。
随着人工智能的加入,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人员的缺口增大,这也对财会人才的职业适应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从业人员懂得商业模式创新,不仅要能适应新时代发展,努力学习新技能,还得加强沟通协调、业务处理能力。
除此之外,财会人员也需要培养除专业知识外的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和法律等专业,树立主人翁意识,不断更新知识储备。
三、每一次新技术升级背后,都对职业道德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
现实中,财务人员接触的往往是企业核心财务数据。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各种层出不穷的财会机器人面世,需要财会人员严格要求自己,把握对法律敬畏的底线,做好本职的“监督”工作。
END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既对传统财会人才提出更大的要求,同时也为其提供技能升级的契机。
古往今来,我们会发现:“技术由人类创造,而时代推动人类进步。”财会人员面对大数据智能时代应该保持包容与乐观,主动迎合时代潮流,将其作为工具运用在工作中,并学会击破自己的懒惰与思想束缚,不断更新理论知识以提高综合素质,向会计分析与管理会计方向出发。
同时,国家教育体系也应该紧跟时代脚步,培养出智能时代下的全方位财务人才,让中国财税行业与从业人员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共同成长,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