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力行,发挥“援疆”纽带作用,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去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这是每一批、每一位援疆人都要回答的“援疆三问”。不忘援疆初心,做好“传帮带”,援建见实效,留下带不走的队伍。这正是彰显新时代援疆干部的风采。
近几年来,援疆干部人才肩负祖国重托,飞越千山万水来到新疆。援疆干部们牢记使命,倾情倾力,最大程度将“新疆所需”和“援疆所能”有效结合,“引智”与“育人”同步,把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新疆的同时,通过“传帮带”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推动对口援疆从“输血”向“造血”转变,通过搭建发展、服务、合作三个平台,为援疆干部人才提供施才舞台、干事创业条件,有效提升援疆工作综合效益。
搭建发展平台。在“家门口”找到发挥自己所长的“舞台”,强化务实创新,树立“钉子精神”,提升工作“续航”能力,发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多动脑筋,多挖掘自身特色,力争将各项援疆工作做成“惠民工程,乐民实事”。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洽谈对接新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项目,建立线上和线下产销对接会、农特产品推介会,有效拓宽瓜果、枸杞、红枣等农副产品销路,带动群众就近就地稳定就业,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致富。组织企业与合作社、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大力发展订单式农业,打造农旅融合项目,深化品牌建设,持续推进消费帮扶。
搭建服务平台。持续深化教育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探索发挥援疆干部人才桥梁纽带作用,建立线上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枸杞产业发展、教育等展示交流活动,助力本地教育事业跨越发展,为各族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提升新疆教育“造血能力”,共同成长。发挥援疆医疗人才技术优势,采取“一带二”“二带多”的“传帮带”方式,在日常工作中,收集汇总当地在医疗卫生方面存在的棘手问题,两地建立远程诊疗平台,帮助本地培养医疗骨干,推行新技术、新疗法,填补医疗业务空白项,定期开展业务交流,进行技术培训,提升受援医院整体医疗水平。
搭建交流平台。开办“组工大讲堂”,定期不定期邀请援疆干部人才、党校教师、行业专家等为本地党员干部授课,传播红色文化,对外宣传和典型推树工作,分享交流经验,促进两地干部群众交往交融。在改革实践中始终做到“信仰值”满格、“忠诚度”满仓,帮助完善建设国学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色文化广场等硬件设施,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乡村活动。邀请支援地文艺团到受援地交流演出,推动红色文化等在农村传播发展;带领受援地特色文化艺术团队、艺术家赴支援地友谊演出、交流互访,积极牵线搭桥,开展“民族一家亲”“青少年手拉手”等活动。
在接续奋斗的过程中,离不开来自多方的良策助力。很多人都是带着特长进疆,在思想理念、专业领域、经验方法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真心希望全体援疆干部充分发挥新思路理念“交流员”的作用,紧紧围绕当地人才队伍发展实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新思想、新观念与驻地实际相结合,积极建言献策,为当地各项工作创新开展提供了新思路、注入了新活力。也希望援疆干部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兄弟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好作风带到新疆,当好‘传播者’‘授业者’,真正让新疆工作从中直接受益、广泛受益、持久受益。
今后,将认真落实援疆干部各项制度,定期开展调研走访、谈心谈话,及时了解援疆干部思想和工作情况,协调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优化服务保障措施,妥善解决援疆干部住房、办公、就医、安全、交通等方面实际困难,营造拴心留人良好环境。经常性组织援疆干部开展考察观摩、文娱体育等活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