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X 苏轼:发生在南京城里的相爱相杀

- 01 -

南京城东有个“半山园”,位于南京市中山门北白塘,清溪路附近。此地为城东七里,距紫金山亦七里,恰为半途,因以得名“半山”。

半山园原来叫做“晋谢公墩”,是东晋谢安的故居。

北宋王安石曾经在南京出任江宁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南京市市长。他从丞相的官位上辞职之后,又回到了南京,在半山园建了宅子,隐居于此。

- 02 -

元丰七年(1084)七月,拜王安石所赐,被贬到全国各地四处浪的苏东坡途经南京,来到半山园拜访大病初愈的王安石。

据朱弁《曲洧旧闻》载:

东坡自黄徙汝,过金陵,荆公野服乘驴谒于舟次。东坡不冠而迎揖日:“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荆公笑日:“礼岂为我辈设哉!”东坡曰:“轼亦自知,相公门下用轼不着。”荆公无语,乃相招游蒋山。

金陵渡口,风尘仆仆的苏东坡,见到了披蓑戴笠、骑着毛驴的王安石。

苏东坡顾不上戴帽子就去迎接他,作揖说:“我今天穿着村野衣服见大丞相。”

王安石笑着说:“咱们之间还用讲什么礼数吗?”

苏轼回怼了一句:“我也知道,反正丞相你的门下是用不着我的。”

王安石无话可说:“不如我们去看风景吧!”

苏东坡和王安石在南京相伴游山玩水、谈诗论佛,度过了两人一生中最甜蜜最温和的一段美好时光。

苏轼对王安石的治学、文采大加赞赏,直到离开南京4个月后,还在不断“为他写诗”:

骑驴渺渺入荒坡,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王安石送走苏东坡后,对人说:

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 03 -

吃瓜群众吃惊到手上拿的瓜都掉了:这是什么骚操作?世纪大和解?

要知道,几十年来,朝堂上的苏轼和王安石向来都是死对头啊。

苏轼当年参加“高考”时,锋芒毕露,凭“文义灿然”收获了一批考官粉丝,给他打了高分。当时已经位列高官的王安石却斥责苏轼:“完全像战国时的文章,如果我是考官,一定会革除他。

后来苏东坡当上了监官诰院,主管官吏凭证文书的颁发,对王安石的诡论非常不满,在对刘敞的祭文中拐弯抹角讽刺他,后来更是竭力反对王安石的变法。

二人时常见面,相互挖苦、贬低成风。比如有一次,两人来到一片碑林,见一处石碑有点倾斜,王安石便说:“此碑东坡想歪!”苏东坡当即反唇相讥道:“当初安石不正!”。

王安石几次要求神宗罢黜苏轼,说对苏轼要像调教“恶马”:

减刍秣,加笞扑,使其服贴乃可用。

苏轼:既然京城容不下我,你把我流放了吧!

两人的交锋以苏轼自请外放而告一段落。

- 04 -

再后来,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入狱。

平常与他交好的保守派大臣都噤若寒蝉,当时连苏轼本人都已经屈打成招,反倒是被他称为“奸邪”的变法派代表王安石挺身而出。

当时的王安石已经是一个被皇帝和百官厌弃的人,隐退南京,远离朝堂。受尽攻击遍体鳞伤,又痛失爱子家破人亡。

他为昔日的政敌苏轼重出江湖,冒险向皇帝上书:

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苏轼因此逃过一劫。

距离南京相会两年后,王安石病逝。

当时是旧党当政,司马光主张对王安石“尚宜优加厚礼”,因此追赠太傅称号。此时苏轼任中书舍人,负责起草了这则诰命:《王安石赠太傅制》。

苏轼在这篇制词中,对曾经相爱相杀的王安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 05 -

王安石质朴,节俭,博学多才,在当时士大夫中有极高威望,且是历史上惟一不坐轿子不纳妾,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

苏东坡为人旷达,幽默机智,他在各地的游踪、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

就文学成就而言,两人同列“唐宋八大家”,都有传世名篇流传至今。

讲到这里,两人究竟是敌是友似乎已经不再重要了。

一生若能得一个这样针锋相对、相爱相杀的敌人,胜过多少酒肉朋友。

当我们漫步在南京半山园,或是登临紫金山(又称钟山),走到金陵渡口,或许能够联想起当年的王安石和苏轼是怎样的风采。

钟山晚步

宋·王安石

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

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

江宁(今南京)对于王安石来说有着特殊的缘分,他两次在江宁料理父母丧事,一生二任江宁知府,晚年更是在江宁生活了九年,最后终老江宁,葬于江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