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呱呱坠地到婷婷玉立,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每一刻都有无数的信念支撑着:
只有考上大学,才有机会出人头地;
判断男人爱不爱,就看他愿不愿意为你花钱;
孩子无论多大,都应该听父母的,毕竟父母都是爱孩子的;
……
在我们人生的很长一段岁月,这些信念给了我们很大的益处。因为有了它们,我们才会一次次保护自己免于受到伤害,或是成功的超越了自己的极限。
随着我们渐渐长大,我们却发现,曾经我们深信不疑的信念却一个个在松动,如果我们不愿意去质疑不敢去面对这些信念的可信性,则我们自己又陷入深深的痛苦。
比如“孩子无论多大,都应该听父母的,毕竟父母都是爱孩子的。”那父母叫子女去贩毒呢?父母逼着子女去和不喜欢的人结婚呢?甚至父母性侵子女呢?
在这个信念基础上,我们可能还会看到:父母应该为孩子的一切行为负责,因为都是听父母的嘛,所以我的人生如果不好与我无关,是我父母造成的!
很显然,信念本身没有对错好坏,而是我们把曾经的信念奉为真理在所有时刻都奉行,才是错误。这就如同,一个30岁的成年人还穿着10多岁时的衣服,不但她自己会为此痛苦,也成了众人眼里的笑话。
将信念影响成长这个理论最早给我普及的是李中莹老师的《重塑心灵》这本书:你曾经的信念可能阻碍了你的成长。
成长,是要懂得和过去告别
信念是什么?
信念是“事情应该是这样的”或者“事情就是这样的”的主观判断;
信念是我们认为维持世界运作下去的法则;也是解释和支持行动或没有行动的理由;
信念是解释和支持变化或没有变化的理由;是对于这个世界各种关系的主观逻辑定律。
对很多人来说,信念等于真理。所以,对信念的拥有者来说,信念就是绝对的,这也就是很多人的迷惘和困扰的来源。能够把主观信念和客观真理分开并且认为它们是两回事,便标志着一个人已经达到一定智慧水平。
在书中作者通过一个隐喻故事告诉我们:旧有经验习得的信念如何障碍了我们的成长。
“有一个人要去一个地方。当他走到一条小河边时,发现没有桥,于是他砍下一棵大树,把它横放在河的两岸,然后从上面走过去。过了河后,他把树扛在肩膀上继续走路。有人见到这一情景,问他为什么要扛着树走路,他回答说:因为前面还有河嘛。那人便说:前面固然有河,但也有树啊!”
信念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在一定意义上是会保护我们的,但如果抱着旧有信念,我们只会被此拖累,也因为抱着它没有多余的力气去接受新的信念,长此以往,当别人在小步快走甚至慢跑时,你却慢慢落后了。
你的想法,影响着你做决定
今天的社会里,我们经常听到这些话:
“做了又有什么用?”
“整个社会都是这样的,我也没有办法!”
“我已经尽力了。”
“为什么他不改变非要我改变?”
“都是他的错!”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充满被否定的经验,累积下来,内心对自己的定位就是:我不会成功,我没有资格成功。由此就形成了妨碍成长的信念。
虽然他自己意识里也许不承认,但他会在潜意识的驱动下制造各种事情让自己得以成功的事件毁掉。信念是存在于潜意识里的,并且有百万计这么多。
你现在所坐的椅子有几条腿?你从未想过其中一条会断掉,使你失去重心而跌倒吧?你有否想过你身处的房子天花板会突然塌下来?
你可能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可是这些都有可能发生。之所以没有想过,没有担心,是因为你的内心跟这些事情有关的信念是:这是不会发生的。
但如果一旦你的信念变成这一切都有可能的,你便会从椅子上站起来,从房间里离开。
一个人的信念就如此简单的影响着思想、语言、行为、生活乃至人生。显然,你赖在这些妨碍成长的信念里,也就得到了不成长的结果。
突破挑战的三个关键
最妨碍我们在今天充满挑战的环境中找到突破的三个信念框架就是:应该如此、托付心态、没有办法。
一、应该如此,即事情理应如我所认为的发生。
如果与朋友约好见面,而我苦等了一个小时朋友也未出现,电话也联系不上,我气愤地把这个朋友就此拉黑,是因为我有一个信念:与我约好了便应该准时出现。
当事情没有按我想得发生时,我就会出现情绪,并在情绪的引领下做极端的决定。但如果事实的真相是,朋友可能遇上了小偷,手机被盗还要去警局报案,所以没有准时,你还会出现原来的情绪吗?
因为没有准时赴约而产生的不满,其实是在愤怒自己不能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但这一点是可以避免的,遇到这种情况时只需要提醒自己两点:
事情发生了,自有它发生的理由,我未必能够知道,但我必须接受已经发生的一切;
抱怨事情不该发生是不让自己成长;如何配合已经发生的事情,给自己制造成功开心的机会才是重要的。
你可以在苦等后离开原地去做自己的事,但接受它的发生,也不要抱怨,继续等待重新联系上朋友。接受,其实是给自己一个机会。
二、托付心态,即把自己生活中成功快乐的控制权托付给别人。
这在婚恋关系中,特别普遍,尤其是在情感危机中,我曾听过很多女性跟我说:“只有他才能给我快乐,没有他,我也不知道怎么活”之类的话。可想而知,对方可能就是因为这样的托付而感到窒息从而想离开吧。
还有,某人说了两句话,自己心里便不是滋味,责怪他不体谅你;上司感叹生意难做,自己便担心被裁员;顾客稍微强势,自己就觉得受气。这些也都是托付心态的产品。它的由来是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建立出来的自我价值感不足,所以需要外面人来迁就和补足。
得不到这些,我们便会有情绪。其实,照顾自己的人生永远是自己的责任,如要倚靠别人才有快乐,就算有这个可能,也是在冒风险。
明白这个道理,就会不断地强化自己本人的能力:增加自己的自我价值,培养自己的知识技能,并且提升自己的思想层次。
自己人生的控制权本就在自己手里,没有人能比我们自己做得更好,也没有人会比我们自己更永远地全心全意、真心真意地去为此而努力。
三、没有办法,即使自己无法突破的执著情绪
我们经常会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坚持错误的方法,从而得到原有的结果,然后他来告诉你,他已经尽力了,没有办法了。这在工作中特别常见。试想,如果你要回家,发现台风暴雨已经把路给淹了,这时,你有三个选择:
放弃返家;
坐在路边等待街道重开或者怨天尤人;
去找另一条路。
任何一个人遇到这样的时候,潜能都会逼着他去做第3个选择。因为这时候回家是人生的最大目标。
所以,在人生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目标呢?某个目标是否值得你去努力,只有你本人能够决定,但是某个方法是否值得你去尝试,却只需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结果对我有好处吗?
我想在短期内得到这份好处吗?
这些好处,能否让我和身边人获益呢?
然后给自己寻找三个以上的解决方法。
如果旧的方法无效,重复旧的方法无非等于坐在路边等街道重开;抱怨环境条件不足,只不过是放弃返家的借口而已。任何新的方法都比旧的方法有多一分的成功可能,何况多尝试便会让自己想出更多的方法。为什么不去做那个找出解决方法的人呢?
遇到困境时,面对它、接受它,为它的今天负自己的责任,再为它寻找符合人生目标的新的解决方法,这是我们该有的态度。一切的对抗、抱怨、不作为,都只是为你自己的懒惰寻找的借口。
作者 | 周丽瑗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二级婚姻家庭咨询师,亲密关系辅导专家。微信公众号:丽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