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在手机上刷到一些执笔游学的网红。一袭长衫,一个旧式箱笼,走街串巷,叩门造访,用现场泼墨挥毫而出的作品来交换一些生活必需品。这让我想起那个墙上题字的人……
一个寒冬的清晨,一个胡子拉碴的男人,一手拄着棍子,一手握着个墨水瓶,踩着上了冻的积雪,嘎吱嘎吱地朝着我家门口走来。
我刚从床上爬起来,正围着火堆穿袜子,听到动静后便探出脑袋。那人二话不说,环顾一下四周后径直用手中的毛笔在我家的青砖山墙上题下一首打油诗。
打油诗的具体内容我现在已想不起来,这还是几十年前的事儿,只记得是七言四句,蝇头小楷,大意是说我们一家人积德行善,将来必有福报,孩子能中状元什么的。
母亲见状走了过去,请那人进屋烤烤火,暖和暖和。那人摇摇头,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直到母亲进屋舀出一杯大米倒进他搭在肩上的褡裢里,他才点点头,转身离开,嘎吱嘎吱地朝着下一户人家走去。
这个场景在我的脑海里盘旋了许久,既有新鲜好奇,也有诸多不解。他题在墙上的那首打油诗,我后来看了好多遍,除了觉得字写得还不错,实在无法从中悟出我想要的答案。
那个墙上题字的人,如果身处这个时代,也许会成为网红。不光是他,那些走村串户说书的、耍猴的、玩杂技的也许都能成为网红。
这是一个好的时代,在网络流量的加持下,许多传统的行当,甚至是一些几近消失的行当,又焕发出了新生。
在优良的社会治安环境下,人们再也不需要学个一招半式才敢独自行走江湖。一部手机打开一个新世界,再也不用恪守不多言、不入室、莫管闲事的江湖行走准则。
那个墙上题字的人,或许是为了修行,或许是迫于生计而单纯地为了乞讨,但他让那个枯燥的冬天多了一些乐趣,让单调的人生折射出五彩的光芒。
那个墙上题字的人,在形形色色的墙壁上留下无数首打油诗。这些打油诗也许算不上艺术,且终有销毁的那一天,但他从容、坚定地行走着,流浪大地、穿越民间,这本身就是艺术。
笔舞龙蛇,人走天涯,他以双脚做笔,以雪雨风霜为墨,以春夏秋冬为行线,以千里河山、万家灯火为背景,书画着最清新洒脱的作品,留给世间,馈赠人生。
那个墙上题字的人,跟《题西林壁》、《题都护南庄》、《题林隐寺》等作品的作者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但他们是同一路人,也许他们有过同样的心情,看见过相同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