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遇到一个非同凡响的人时,会很自然的认为,这个人在这方面很有天赋,他是个天才。比如音乐天才莫扎特,爱因斯坦、达芬奇等;
4岁就会弹奏小提琴,童年时代写出多部名曲;
只用一根弦也能弹完一首曲子;
还有我们的记忆大师,最强大脑,瞬间记住几百个随机数字;
开平方比计算器还快;
一秒内说出某个日子是周几;
入行一年就获得世界跳高冠军;
同时和26人下盲棋,14岁即成为世界象棋大师......
天才啊,让我扶墙哭一会儿所有人都以为“杰出”源于天赋,天才却说:✓ 我的成就源于“正确的练习”
刻意练习的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几十年,研究了一系列领域中的专家人物后发现,无论在什么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这一系列普遍原则,他将这种能用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
对于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个人,刻意练习是黄金标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
“天才”是训练的产物
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带有一些极其固定的回路,而这些回路决定了我们的能力。
天才更懂得利用大脑的适应能力,不论基因遗传可能在天才取得的成就中发挥着什么作用,他们和我们一样,大脑和身体都具有适应能力,只是比我们更多地利用了那一能力而已。
也就是说,通过正确的训练与练习进行创造的能力,这种能力与才华,只有通过利用人类的大脑与身体不可思议的适应能力,才可能拥有。
包括我们所谓的潜力,也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我们拥有更大的力量来掌控自己的人生,但我们以前却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一些,如今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创造能力的方式。
学习不再是挖掘某人潜力的方式,而是发展这种潜力的方式,我们可以创造自己的潜力。
1万小时理论VS刻意练习
畅销书《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告诉我们:“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告诉我们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但是我们也知道,1万小时后,不一定会由平凡到卓越的,所以更加肯定了天赋说。
但是如果,在这个理论上加载刻意练习,有目的的练习,那么将有机会实现卓越。
有目的的练习的四个特点
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可以有效的引导你的练习,比如,小孩子练习钢琴,给她定个练习目标可能会比漫无目的的练习效果更好:“连续三次,不犯任何错误,以适当的速度弹奏完曲子。
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
其实这很好理解,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很好的一个例子,就是自闭症儿童,当他们对某件事情感兴趣的时候,往往他们的专注力是高度集中的,心无旁骛的,所以,我们也会称呼他们为天才。
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
不论我们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可以是自己提出,也可以是局外人提出,有反馈才可能搞清楚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离实现你的目标还有多标。
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这是有目的练习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了,我们的大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选择舒服、容易的事情去做,实际我们是可以控制我们的大脑的,推荐阅读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做朋友》。
只有迫使自己走出舒服区,才有机会进步,比如:业余钢琴爱好者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上钢琴课,30年过去了,他还在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弹奏着那些同样的歌曲,看起来,在那段时候里,他已经积累了数十万个小时的“练习”,但他绝不会比30年前弹得更好,不是吗?
那么,我们如何走出舒适区呢,或者说如何突破瓶颈?
1. 试着做不同的事情,而非更难的事情。寻找不同的方法来克服障碍,最后找到这个方法,然后又稳定地提高,直到下一个障碍出现
2. 并非达到极限,而是动机不足
走出你的舒适区,但要以专注的方式制订明确的目标,为达到那些目标制订一个计划,并且想出监测你的进步的方法,并且保持初心(动机).
这就是一个卓越开端的秘诀,依然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