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老师的分享
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人,其实我也一直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在写评论的时候会感觉自己写的乱七八糟,不知所云,或者是不知从何入手到底怎么评论,脑子是一片空白的。后来我在看过不少例文之后,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因为我没有掌握评论背后的底层逻辑。
下面我就来讲一讲这个逻辑是什么,如何把它运用到评论中,让我们不再为评论头疼。
如果你在工作时,突然领导丢来一个活,一言不发就要求你下班前得做出来,你一定很莫名其妙的,甚至还有点儿小怨言。而当领导直接明了的告诉你,这是一件什么工作,为什么要做,需要得到什么的结果,甚至给出一些指导意见时,你会不会就心甘情愿的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呢?
也就是说,当我们想让对方信服自己去做某件事情时,要想达到好的效果,就必须把这个问题给解释明白,让动,让对方知道动机,进而认同信服。那这种有技巧、有效率的沟通方式里边,其实是蕴含着一种逻辑关系,也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回到写作上,我们写评论的时候,同样是向读者传达观点,说服他们,要他们认同我们的想法。
举个例子,假如我的观点是做人理应低调,我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让他们都赞同,并且身体力行的做一个低调行事的人。那我说服他们的过程是这样的,在前边我会讲一个人物故事,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素材故事,这个人呢,非常低调,他其实有着张扬的资本,但是不显山不露水,不招人烦,谦虚的态度赢得大家的尊重。因此我觉得我想告诉大家一个观点,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就在于一个"低“字。
我怕读者不理解,然后就把它往更通俗的角度去解释,这个低也就是静的意思。然后呢,就引用了一个金句,作家亦舒说过,做人处事要静静的来,静静的去,静静的努力,才会有静静的收获。通过对观点的解读,就让读者从概念上先明白这个观点。
然后就是来解释为什么得到这个观点。为了让读者觉得我们的观点不是拍脑袋得来的,就提供一些依据,比如可以确定一些场景,我们周遭的人群中就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抛开了功名利禄,卸掉一身繁华,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更合适的地方,所以他们过的很好。
那么,当读者知道这个观点的由来不是就此就结束了,他们也一定希望自己能够像低调的人一样优秀,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做,于是我们就可以提出建议,这也是方法论,告诉他们怎么办?那就是建议读者不要张扬,不要喧闹,静静的积攒力量,积累自己,带到某一时刻,一飞冲天。大家看一下思维导图,就会发现上面写的很清楚了。
第一段是提出观点,而后用几个段落把观点给论证清楚。一般来讲,对于我们刚开始写作的小伙伴可以参考这个套路来,在评论时大概控制在五个左右的段落就能够说明问题了,那至于以后写的熟练了,能力提升了,完全可以跳出,跳出这个套路,在可控的范围之内更自由的表达自己。
也许会有人问,但凡评论都要遵循这个逻辑顺序吗?一定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吗?也不一定,其实是可以灵活运用的。比如说,可以遵从是什么怎么做的方式,因为有些观点呢,其实也没有必要去解释为什么这么提出,比如我下面这张思维导图上面他的观点是,人就这么一辈子,不必被世俗捆绑。
那这段评论的逻辑是这样的,很多人觉得人生漫长,但是作者认为这一辈子其实非常的短,然后他就进一步的解释说,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个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一辈子,是一个如四季般短暂的一辈子。
那么这么短暂的一生,我们该怎么度过呢?作者设身处地的提供了一些场景,帮助我们理解。他说,当他被世俗事困住的时候,头疼烦躁的时候,就突然想到人生啊,很短暂,瞬间就觉得自己呀,没有必要去纠结很多事情,决定把俗事抛开,将纷争看淡。他虽然讲的是自己的事,其实也等于是给读者做了示范,再告诉读者,我们可以如他一样这样做。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其实符合我们说话思考的逻辑关系,有理有据,合情合理,能够有效的说服读者。
在生活里,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跟人沟通,在写作上,我们同样可以用这样来运用到文字里边说服读者。所以在评论中,我们可以好好琢磨一下,把这个底层逻辑给运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