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豆腐

妻姐给我家带来一大块米豆腐,橙黄的色泽,特别的口感,一下子勾起了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我第一次吃米豆腐,应该在三岁以前。有人说,人只能保留三岁以后的记忆,对于三岁以前的事情是没有记忆的。而我却保留了三岁以前的数个片段记忆。其中,吃米豆腐就是其中的一个片段。

我记得自己那时是被父母抱着走山路的,同行的还有其他几个人,他们是谁我已经完全没有印象。在山间路廊休息时,路廊里好像有人提着桶状的容器在卖点心。

我父母跟卖者说了几句(具体内容我想不起来,很可能听不懂),我的手里就被塞进来一块切成菱形的乳白色的东西,这个东西貌似年糕,我本能地把它往嘴巴里送。

哇!味道真好,又嫩又滑又香。我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我因此记住了它的滋味,这一辈子都忘不了。但是我根本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

我读小学时,仍然对吃过的这个东西念念不忘。我曾经问过父母,我小时候吃的那个东西是什么,但是他们早已经记不清曾经有这么一件事,更不知道我指的是什么。

直到读初中时,邻居张阿婆教我妈做“米浆糕”,做成后的样子我似曾相识。我吃了一口后,才豁然开朗,那熟悉的口感,熟悉的香味,迅速在我的记忆中对号入座。原来我小时候吃过的那个不知名的东西就是它!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二次吃“米浆糕”,同时也知道了它的另一个名字叫“米豆腐”。它加上佐料,不但可以当主食,也可以当菜。

在我的老家,无论是农村和城市,很少能够见到米豆腐。如果没有邻居张阿婆,我认识米豆腐的时间可能要推迟二十多年。

十二年前,我因公差,有幸在贵州工作过一个月。工作之余到过黄果树瀑布和梵净山旅游,路上也吃过当地的一些特产。

其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贵州的米豆腐也是当地的特产,市场上有专门经营“米豆腐”的专卖店。那里的米豆腐一般被做成乳白色的十厘米见方的大块,状如豆腐。卖的时候,用刀划成一到两厘米见方的一块块,浇上酱油蒜末和鱼腥草颗粒调味,入口细腻、滑嫩、Q弹,加上那混有鱼腥草的酱油,咸鲜可口,香气特别令人过瘾。

而昨天妻姐带来的米豆腐是她自己昨天做的。据她说,米豆腐一般是作为自家的传统小吃来做的,市场上鲜有人卖,如果有人没有见过米豆腐并不奇怪。

我问她如何制作米豆腐,她说了几个关键的地方:1.米和米粉均可做,她是直接买了米粉做的。2.如果用米做,米必须要泡到柔软,用手一挤就成粉末时即可。然后用破壁机打成米浆,没有破壁机的年代,都是用石磨磨成粉的。3.制作米浆的关键数据是米和水的重量比例是一比五。如果是一斤米,那么自始至终,加入的水总共要五斤。如果是一斤米粉,直接加五斤水,搅拌成米浆。

要想把生米浆制米豆腐,可煮可蒸。米浆可以加碱也可以不加碱,有些地方用草木灰水来代替碱。加碱的话,按一斤米约加四克碱的比例加入,然后跟米浆搅拌均匀。

采用煮米浆工艺的,把上述米浆倒入锅里文火慢煮,边煮边搅拌,直到米浆呈粘稠糊状,用筷子捞起能成片状流下时,说明米浆已经煮熟。接着把煮熟的粘稠糊状米浆放入容器,冷却成型后就成了Q弹的米豆腐。

采用蒸米浆工艺的,蒸笼上先铺一层白布,接着浇上薄薄的一层米浆,厚约两毫米;然后蒸熟,再在上面浇上一层生米浆,再蒸熟后,继续同前浇上米浆,直到熟米浆(即米豆腐)的厚度跟蒸笼边缘的高度一致。

由于蒸米浆工艺制作的米豆腐,不同层次之间因为煮熟时间有差别,所以是自然分层的,不会粘在一起。

相对来说,我更倾向于接受蒸米浆工艺制作的米豆腐。

但是放了碱的米浆做成的米豆腐,颜色偏黄,除了口感更Q弹一些,还有一种独特的香味。

但是没有放碱的米豆腐成品色泽呈乳白色,口感也不差,据说香味要差一点。但是有些老一辈的人默认黄色为米豆腐的正常颜色。

妻姐做的米豆腐就没有放碱,米豆腐的淡黄色泽是因为生米浆里加入了丝瓜花打成的汁水。

吃这样的米豆腐,我发现在上面放一些俄罗斯鱼子酱,或者涂抹上一层咸度较低的“红玫瑰”豆腐乳,味道更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