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一个社会的细胞,承载着厚重的家文化基因。良好的家风对于国家民族起至关重要的影响,是国家发展的力量根源,更是体现了国家的文化内涵风貌。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我们每个人品格道德形成的基础起自于家,蕴育我们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源泉是家风。家风也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习气、精神风貌。家风也是社会家庭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展现文明和谐社会的象征。
家风又是以相关的行为规矩准则和约束制约为原则,以隐形的形态长期已久沉淀积酝形成的家风,这种家风的制约约束准则要求人往对的正确的好的方向发展。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出自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章句上》。做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约束制约行为的规矩原则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家训、家规、家诫、家教、家诲、家约、遗命等。更有很多从古至今广为流传的著名家训家书。
三国时期诸葛亮《诫子书》文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五代十国章仔钧的《章氏家训》原名《太傅仔钧公家训》:“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
宋朝名臣包拯《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明朝瑞安的《王氏家训》“孝于亲,悌于长”;“信其友,洽其邻”;“孝顺、敦厚、和睦”;“勤俭当先,诗书第一”。
清朝初期朱柏庐《朱子家训》中:“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中国晚清时期的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 又有 “常存敬畏之心,则是载福之道。”告诫家人与人相处要心存敬畏之心,要与人为善,这是为自己积德福德的方法。
经过历史的变迁时代的转变,现代时期在这个发展迅速的时代家训早已经被慢慢淡化了,但是每个家庭的规矩规范和约束还是依然存在的。父母祖辈们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我们言行举止,教诲我们立身处世、持家治业做人的道理。要孝顺父母、尊老爱幼、礼貌谦让、诚实守信、勤俭持家、勤奋好学、为人和善、有担当、有责任等等。
在我小时候懵懂刚记事起印象父亲总是要求我们坐有坐样站有站样,坐不许晃腿,站不许劈腿,吃饭不许吧唧嘴,记得凡是家里来客人时就不允许我们在正房堂屋上桌同客人一起吃饭,让母亲把饭菜给单放在小碗里我们搬着小板凳留在厨房里吃,不允许大声喧闹,不允许在客人面前乱跑。总是教说见熟人必须喊尊称打招呼,不许随便要别人东西,要诚实,与人相处要谦让,遇事要担当,小时不懂事时就是简单觉得父亲太严厉,慢慢长大才明白其实这是一种家教家风,是父亲给我们做人品格的定格。父亲的严格教导教诲给了我们长大成人后社会立身处世的莫大宝贵财富。
我们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特定的家规家风,都有自己约定的制约准则,有着自己独特的家庭精神风貌,良好的家风培育着每个人良好思想的品德道德。家风形成了一种传统家庭美德和社会文化道德的氛围,家风是民族的一种精神力量,促使社会的文明健康和谐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