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很固执,这个人一点都不好相处,事情就是这样;能力就是比机遇重要!真大牌,给他那么多信息都不回应我!他为何什么离开我?……如果你也有以上的种种体验,或许本文可以给你一些思考。
真相一: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
非黑即白,这种思维就是典型的二元论思维。但当我们经历越多我们就越能够发现这个世界除了黑和白更多的是灰色啊。就如同我们中国文化的八卦一样,除了黑和白,中间还有很多的灰色地带。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八卦它其实是在不断动态变化的,也因此我们必须看到我们所谓的对错,它可能也是在因时,因地在不断地进行变化。
比如有些时候我们的辩论是没有结果的。能力重要还是关系重要呢?这得看我们从什么角度看,比如我们如果是个农村人,那对我们来说能力可能就更重要了,而对于那些富二代关系可能就更重要。同时对于一个人来说,一开始可能能力是最为重要的,但当达到了一定层次之后,他的关系就变得比能力重要了。
郎咸平一次在某大学演讲中说,我们的企业不要追求做大做强,大学的高材生就问他:“难道要做小做弱吗?”这是推论错误,不要追求做大做强并不一定就是做小做弱。这就是典型的二元思维、好坏人思维、非黑即白思维,这种思维只看到了事物的相反的两面或两端,忽视了其他方面或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情况,而其他方面可能很多,中间情况也往往是最普遍的。
从小的教育让我们更可能拥有这样的思维。比如我们小时候看电视剧,对于一个人的辨别就是好人和坏人。根本就不会多角度去思考,这个人从什么角度看是好人,从什么角度看是坏人。而且当时我们正处在一个价值观确定的时间段,建立正确的是非人生观更为重要,所以社会给我们灌输的更多是这样的思维。
这样的思维有时候会影响到我们的人际关系和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比如别人在某个时刻做了某件事,于是有的人就把这个人给定性了。或者从此就不喜欢,觉得这不是一个好人。但那件事并不能代表他的全部,或者只是看到了一部分罢了。相反的,有些人觉得某个人是圣人,是好人,比如孔子,孟子。但这些人真的就是完完全全的圣人吗?其实他们在某些方面也是有缺点有不足的。而当我们用非黑即白的思维去看待一个人的话,包容性可能就弱了。
也因此,越长大,除了原则性的问题,我们似乎对于是非对错并没有非常明确的界定。
当然学习也是如此,你看到的所谓真理真的就是真理吗?可能它只是在某个条件下是适合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一些新事物不可一棍子打死,更不能完全相信,这需要我们慢慢地去摸索,找到它的适用条件并且灵活应用。对于一个人也是如此,不可因为某些事就把一个人给一棍子打死,因为那只是他的冰山一角。
这个世界是复杂的,并非黑即白。
真相二,所有关系,都是价值交换
这个真相很残忍,我们很多时候并不愿意去相信。但它却真实存在。
有可能你会说,扯淡吧!父母对孩子的爱就是无私的,就是无条件的。这是少数的。其实更多的父母也是在进行价值交换,比如孩子考全班第一,他们觉得很有面子,就带着孩子吃大餐。而如果孩子倒数第一,可能父母就不太开心了,因这让他们很没面子……。
其实在亲人之间的价值交换,物质的比较少,但精神层面的就比较多。比如父母养育一个孩子,希望他们成家立业,光宗耀祖,其实本质上也是一种价值的交换。
而对于我们的职场,朋友间的关系更是如此。
比如你之所以会和某个人成为很好的朋友,肯定是因为他能够带给你一些价值。比如快乐,比如成长,比如开拓眼界……。而你之所以成为他的朋友也是源自于你能够带给他什么价值。这也是在启发我们,你要拥有广阔的人脉,首先你得有价值呀,所以能够被别人利用那也是一种福气呀。而对于那些大神,别人不鸟你也是正常的,因为你对于他们来说,木有价值可交换。
情侣之间其实也是一种价值的交换,任何一个人单方面的付出都很难维持下去。
关系就是价值的交换并不可残忍,相反的,让我们更真实地去创造自己的价值。
真相三,成长思维是最有效的思维
对于这个世界,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所能掌控的。而我们唯一能够掌控的就是自己。其实反过来自己变了,世界也就变了,所以让自己成长就是最有效的思维模式。
但这种成长并不是说你得马上成为一个多么厉害的人。更重要跟过去的自己对比,正如海明威所说的: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其实这种成长思维就是不断地更新自己,用互联网的语言就是迭代。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主要是从,身体,心智,精神,社交情感四个方面让我们不断地更新。并且这种更新并不少一蹴而就的,而是螺旋式的方式进行不断地更新。
被我省略的真相是:世界没有真相,只有看法。具体的可以参考《人与人最根本的差别是什么?》这句话也是在提醒你,以上我所码的文字,都只是看法,你只需要将信将疑即可。
最后用一段鹏程老师的一个提醒结束此篇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