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和一位妹妹聊天,话题密集,两个人各抒己见,聊得热火朝天,很久很久,都没有体验过这种酣畅淋漓的聊天氛围感了。结束之后,还会想要细细回味那些有趣的内容,还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其中聊到父母的影响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有个榜样”。在幼儿时期,她们居住在新疆一个偏远的兵工团附近的农场,人烟稀少,和外界很少有接触,但是非常神奇的是母亲总是能够超前地获得育儿的方法,并立即执行起来。当时周围人完全没有“兴趣班”的概念,母亲也没有圈子,自己本身文化水平也不高,但是就询问女儿是否想去学英语。面对陌生的学科,她想都没想就拒绝了。母亲并没有劝导,尊重女儿的意见。但是也不知道她从哪里买到了英语的碟子,每天在家里放着,孩子听着听着就对英语产生了兴趣,于是,主动和母亲说想去上英语班。于是,也不知道母亲是怎么找到的需要乘坐大巴车一个小时路程的英语辅导机构,送女儿去学英语。在哪里,她遇到了从小到大,最好的英语老师,开启了她对英语英语的兴趣之旅,如今,也成为了一名英语老师。
现在回首,当年的母亲,自己文化水平有限,而且周围也没有注重教育的圈子,在偏远的地方,母亲却如魔法般地能够能找到激发兴趣、送去兴趣班的途径,当年的听碟片中的英语不就是现在倡导的磨耳朵嘛?当年找到跨越一个小时车程的优质辅导机构,也就是现在盛行的课外补习机构。在女儿的印象之中,母亲总是爱思考,爱琢磨,总是在关键的选择上,做出精准的判断。直到如今,都不知道她当年是通过什么途径、从哪里获得的信息来完成一个又一个看上去匪夷所思的选择的。
当年了,现在她母亲,依然每天精力满满、身体棒棒地跑前跑后,天天工作做得开心,边听女儿教小朋友英语,自己也边学,常见的单词也都能够脱口而出。甚至,会带孩子场景化学习,把自己有限的知识都会再次挖出来交给孩子们,会在睡前教孩子们认字,会在早晨起床后、早餐期间、回家路上教孩子们古诗,周围的人都佩服不已。
其实,这个案例也展现了“以身作则”的影响力,母亲力所能及地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了,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之下,就学习到了一些核心精神。当孩子成年离开母亲之后,也会用母亲榜样般的行为去要求自己,去热爱自己的事业,去把自己的生活过得精彩而热烈。
这就是现在倡导的“卷孩子,不如卷自己”,在孩子的视线之内,父母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潜移默化,父母的行为、做事标准、接人待物的方式,就被孩子吸收了,进而转化成他们自己的行为准则,成为他们成长的营养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