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在谈不与孩子争输赢的时候讲过,父母要放弃对孩子的控制。那么,这里为什么又说要用纪律来约束孩子呢?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给孩子建立规则意识是很有必要的,两者并不冲突。那么,在规则和放任、纪律和自由之间该如何把握呢?
这确实是一个平衡的艺术。本书给出的答案是,要用“不会产生绝望情绪的纪律来约束”,也就是说,纪律约束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而不是让孩子变得绝望和恐惧,这是制定规则和纪律的前提。那么用纪律约束孩子的行为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呢?
1、树立好的榜样。有效地教育孩子,强硬的态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此不要太死板、太严厉,以柔克刚是个不错的选择。
2、设定限制,但别强加太多的规则。在制定规则之前问一问自己:这有必要吗?这个规则有益于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吗?规则太多执行起来很不现实,很难全都能落实。
3、在制定规则时尽可能让孩子多参与。孩子自己参与过制定过程的规则,一般都不太会违反。
4、帮助孩子理解规则和破坏规则的后果。和孩子讲明白如果打破了规则,就要承担后果,所有人都不例外。
5、私下给予回应。不要在外人面前批评和指责,否则他会感到尴尬,会让他产生不必要的愤怒,也会伤害他的尊严和自尊心。所谓“人前不教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6、告诉孩子你多么爱他。当孩子做出错误行为时,告诉他你不喜欢的是他的行为,而不是他本人!
毕竟这个世界是在各种各样的规则下有序运行的,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很重要,但规矩也是必不可少的,想必我们都同意这个观点,但错误的是我们大多时候都不知道该如何制定规矩,把握不好这个尺度,因此也就造成了南辕北辙的效果。
写在最后:我用六天的时间把《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这本书读完,全书一共10个章节,后面4个章节讲家庭成员的支持、减少孩子学校叛逆行为、严重问题需要寻求医生帮助的几种特殊情况,由于不具备很大的共性且个人认为参考价值不大故粗略读读未做分享。
关于个人的一些感受:其实孩子身上的问题基本都是来自我们父母,只有承认了这一点我们才有把这本书读下去的必要;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寻找用何种方法管教孩子的答案,而是如何让我们认清自己的问题所在;读书是在修心,修自己的心;看似是我们在牵着孩子成长,其实是孩子再给我们机会让我们成长。
生而为父母,感谢孩子们,给我们机会让我们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