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党十九大以来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并把“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并作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 ,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极端重要性;强调“中国将进一步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体现出了对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发展动能。
当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时代之变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俄乌战争持续交酌,新冠疫情反复暴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程度还不够充分。受以上诸多问题困素的困扰和影响,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并不平坦,任务也比较艰巨。在如此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下,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一,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充分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坚定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穿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的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事业领导体制,完善“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村抓具体”的实施机制,推动将残疾人共同富裕纳入各级党委工作大局,列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内容,盯紧抓实,压茬推进。
第二,必须坚持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扣促进残疾人共全面发展和同富裕,以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以解决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以残疾人基本保障的高质量、残疾人公共服务的高水平、残疾人平等参与的新气象、残疾人事业现代化的新局面,为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要坚持“强三性”“去四化”,全面深化残联改革,进一步优化组织架构,持续推进清廉残联建设,夯实的基层组织建设基础,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工作活力,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巩固提升“组织沉到底、服务零距离”的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成果,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和残疾人群众找得到、信得过、家门口、心贴心的工作者队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推动共同富裕方面实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
第四,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要念民之所忧,行民之所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省情和残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统筹安排,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推动残疾人就业增收、托养照护、康复服务、文化体育、权益保障、特殊教育、残疾预防等各方面工作整体发展,切实增强残疾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要坚持实事求是,保持奋进姿态,充分动员各方力量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不吊高胃口,也不降低标准。
近年来,我们甘肃省残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以推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目标,以提升残疾人事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抓手,在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是着力构建高质量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以残疾人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多元化社会保险制度。残疾人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7%,享受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补贴人数超过62%;开展残疾人意外伤害、重大疾病及财产综合保险试点,4万余名残疾人受益。
建立更加完善的残疾人专项福利补贴制度,推进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和商业保险有机结合,15.4万人残疾人受益。
全面落实依靠家庭供养残疾人按单人户纳入低保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应保尽保。健全常态化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适时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探索建立面向所有需要长期照护残疾人的护理补贴制度。至2021年年底,全省农村纳入政策兜底的残疾人有20.62万人,占农村持证残疾人总数的26.8%,全省农村低收入家庭中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按单人户保障人数3.65万人。全省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达到每月110元,发放人数50.05万人,叠加享受两项补贴人数17.86万人。
二是着力构建高质量残疾人就业增收机制。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就业保护和就业促进制度,推动形成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带头安置为示范引领,以电商文创等新业态为突破口,残疾人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自主就业创业、辅助性就业和农村生产劳动多管齐下的残疾人就业增收格局。落实每年新增残疾人就业1万人目标,协调人社部门纳入乡村公益岗位安置就业3100人;发展各类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37家,规范扶持52个省级残疾人就业扶贫示范基地,打造张掖轮椅军团、定西田地农业、陇南电商蜂蜜、庆阳滩羊养殖、盲人按摩就业等一批社会公认、带动力强的甘肃残疾人就业创业品牌,安置带动4800多名低收入残疾人稳定增收。
完善残疾人就业创业帮扶政策,探索建立残疾人就业新形式认定机制,推进残疾人就业创业与新业态新模式有机融合。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聚焦城乡残疾人收入差距问题,抓住以土地为重点的乡村集成改革契机,鼓励残疾人以土地、林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参与各种形式的集体合作,拓展增收渠道。2021年,争取中央资金1.32亿元、省级财政投入1.07亿元,全省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7.16亿元、省本级0.76亿元;城乡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万元、1.6万元,比“十二五”末分别提高57%、46%。
建立残疾人职业培训机构、项目公示和培训成效评价制度,探索残健融合职业技能竞赛方式。每年为10000名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农村使用技术和盲人按摩业务培训。
三是着力构建高质量残疾人托养和照护服务体系。针对残疾人多层次、多样化托养和照护需求,以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快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骨干,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技能培训和劳动就业紧密衔接的残疾人托养和照护服务体系。在永靖、西和、临洮、临潭4个县组织开展农村重度残疾人居家照料服务试点工作,采取集中照料和上门服务两种方式,有效解决了400名重度肢体、智力和精神残疾人的照护困难。其中,集中照料的服务内容包括心理疏导、康复训练、手工制作培训、午餐等;上门服务的内容包括打扫卫生、理发、清洗被服、做饭、简单康复理疗等,有效解决了残疾人家庭的后顾之忧,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四是着力构建高质量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以残疾人精准康复为核心,机构康复、社区康复和家庭康复相互衔接,探索推进残疾人康养一体化发展和残疾预防建设,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完善实物适配与货币补贴双轨并行的辅具服务补贴制度,探索建立数字化辅具服务平台,强化辅具个性化服务。投资近5亿元,集残疾人康复、辅具、特教、培训、盲按、文体等功能为一体的兰州新区322.5亩省残疾人综合服务基地初具规模,基地3家省级中心全部创为国家区域中心,辐射带动功能日益凸显。市县两级基本实现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和各类服务机构全覆盖,仅2021年,就为9422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服务、为60名听力残疾儿童植入人工耳蜗;为1.8万名残疾人适配轮椅等基本辅具、为360名残疾人安装假肢,我省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基本辅具适配率分别达到97.45%和98.43%。
全面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医康教结合、普职融通的残疾人教育体系,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推进从学前到高等教育各学段融合教育发展。配合教育部门完善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一人一案”送教上门等助学措施,残疾学生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6.81%。
坚持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着力打造“中国梦·我的梦·自强梦”甘肃助残宣传文化品牌,助力文化产业发展,活跃残疾人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构建更加均等优质的残疾人文化服务体系。每年实施“五个一”文化服务进社区、进家庭1000户。2021年,经常参加文体活动的残疾人达到 12.7万,参与率达到20%;我省荣获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团体金奖“四连冠”,在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获奖牌95枚,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建立完善“全面走访,重点探视”的关爱残疾人制度,省市县乡村5级联动,以病残、孤残、一户多残以及在就业、就医、就学、出行等方面有特殊困难以及有致贫返贫风险的残疾人及家庭为重点,常态化定期入户访视。动员全省残联系统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协调相关部门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上门做核酸检测,为困难残疾人发放米面油、常规药品,口罩、酒精等物资,帮助残疾人渡过难关。仅2021年,就筹集物资500多万元,对3万户残疾人家庭进行定期探视和关爱慰问。
五是着力构建高质量残疾人权益保障机制。健全完善残疾人事业发展和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体系,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省级层面出政策、定标准和抓示范、做样板的职能定位,配合省人大常委会及有关部门单位对我省残疾人保障条例、无障碍建设条例等法规政策进行全面梳理修订,争取省政府研究印发高质量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协同省政府残工委成员单位高规格制定实施残疾预防、康复、特教、就业等领域系列提升计划。实现残疾人维权热线12385和政务热线12345并网运行,通过《阳光在线》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为全省88.9万持证残疾人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扩大公共法律服务覆盖面,拓展残疾人法律救助领域和内容,着力解决残疾人普遍性、群体性的利益诉求,不断提高公共法律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城乡社区和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建设,推动各级政府门户网站进行无障碍、适老化改造升级,提升信息交流无障碍水平。重视支持残疾人依法维权和参政议政,通过各级人大议案、政协提案和督查检查改善残疾人民生、落实残疾人规划。“十四五”期间,将投入资金1.12亿元,为3.2万残疾人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
六是着力构建高质量智能化残疾人服务机制。抢抓实施大数据战略、建设数字中国契机,打破业务和数据壁垒、实现业务和数据关联、推进业务和数据孪生,全覆盖开展状况调查,将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数字化,推动动态更新、精准康复、收入调查等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努力实现提升残疾人事业管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把为残疾人谋福祉做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做好残疾人证、两项补贴和就业认证“跨省通办”“省内通办”和网上申办等工作,受到省政府办公厅通报表扬。改变以往被动受理的工作模式,主动开展上门办证、状况调查、走访探视等工作,助推残疾人工作服务模式取得新突破,对助残服务的方式流程进行系统性重塑,建立供需对接和部门联办机制,引领残疾人各项服务从依申请办理向主动服务、不来即享转变。定期开展非持证残疾人摸排活动,全程跟踪问效,推动残疾人证“应办尽办”,非持证残疾人实现动态清零,全省持证残疾人数量达到89.8万人。
七是着力构建高质量社会化助残动员机制。充分协管职能,有序推进残联改革“专兼挂”任务落实,6个市州、30多个县级残联配备兼职、挂职干部,全省所有村(社区)全部建立残疾人协会,配备了一支1.7万人的残疾人家门口的专职委员队伍。
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推动、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残疾人组织有效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落实全领域社会动员和全方位社会助残要求,推进残疾人事业社会治理和服务创新。支持残疾人专门协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残疾人的主体作用,着力打造“光明有约”“弦月之美”“心之言手之语”“牵着蜗牛去散步”“精残政策进万家”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活动品牌。
广泛开展志愿助残服务,坚持把思想引领放在首位,组织动员各级残联干部、专家学者志愿者到各专门协会、基层村(社区)残协讲党课,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科学文化,打通新思想连接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新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教育引导广大残疾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八是着力构建高质量区域帮扶合作机制。聚焦残疾人事业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实施专项计划,加大支持力度,提高残疾人基本民生兜底保障水平,改善农村残疾人公共服务,促农村残疾人就业创业。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东西部帮扶协作决策部署,省残联主要负责人亲自带队赴天津、山东对接东西部协作工作,紧扣“十四五”期间助力甘肃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分别签署“十四五”东西部协作框架协议。在残疾人康养服务、教育就业、权益保障、文化体育和残疾人组织建设等方面互学互帮互促,构建区域一体化助残服务新机制。2021,共投入帮扶资金3457万元,受益残疾人1.05万人。天津市协作帮扶我省7市州34个县区项目中,残联对接落实的帮扶资金达到2009.7万元,主要开展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产业项目扶持、辅助器具适配等帮扶行动,受益残疾人6023人;山东省协作帮扶我省临夏、定西、陇南3市州24个县区市,今年残联对接落实项目资金1447.3万元,主要围绕爱心捐助、旅游消费、就业培训、精准康复、无障碍改造、辅具适配等方面积极协作,帮扶残疾人数4438人。
坚持因地制宜,深入分析全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阶段特征,结合各地残疾人数量、工作基础等实际情况,紧盯滞后领域和环节,加大指导和帮扶力度,在人员培训、资金和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和照顾,逐步缩水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是党交给我们的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我们甘肃地处内陆,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发展相对滞后,残疾人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突出,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社会各界能够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我省残疾人工作,共同促进我省残疾人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