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天说这个话题好像有点不合时宜,特别是中国人忌讳说到死忘。特别是新年的时候如果说到了死这个字的话,外婆和我妈总是都会让我赶紧的呸呸呸—意思就是刚刚说的话说错了,赶紧的收回刚才说的话。
奶奶是基督徒,信奉基督教。其实她之前是没有信仰的,有次生了一场大病看好后。她的老姐妹和她说现在很多人信基督,就是每天祷告就能治病,不用花钱特别好。
奶奶就和她的老姐妹一起开始信基督了。
信教后她开始叫教友兄弟和姊妹,每周三和周日的礼拜。周三的是小型的,周日是大型的。大小型之分就是人数的多少的区别。我记得那时候奶奶住在老家,每次到礼拜日的时候就起特别早去做礼拜,而且不能吃早饭,做完礼拜之后才吃。那时候根本没有教堂,就是哪个教友提供的房子,大家聚在一起听识字的兄弟或者姊妹讲圣经,然后再教他们唱歌。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就是唱歌和教他们祷告。
那时候很多信教的都是老年人,青年人很少,会识字的人也很少。但是奶奶会拜托识字的兄弟或者姊妹帮她抄祷告词和圣歌歌词。那时候的奶奶认识了很多朋友,每天睡前都会祷告。我有时候回老家的话和奶奶睡会听她的祷告。
每天睡觉之前跪在床头,每天起床后跪在床头祷告。我根本听不清楚奶奶祷告的内容,更多的我觉得这是她的一种精神寄托,但是每次我和奶奶睡得时候都觉得特别容易睡着。
其实信教之后,很多次生病也是找有医生看好的。每次这时候爸妈都是故意和奶奶说,不是信教的话可以治百病的吗?怎么还是看医生才好。奶奶总是摆着手说,不要乱说,要不是耶稣保佑,也许情况更糟糕。
很多次奶奶生前都说,我死后不要给我烧纸,那样我是上不了天堂的。
但是奶奶去世后,爸妈还是按照我们那边的风俗习惯请道士唱了一天,烧了很多纸钱,火化后和爷爷埋在一起。
至少那时候的奶奶是不怕死亡的,她觉得死是另外一种归宿,因为她有信仰。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有生肯定会有死,这是循环往复的。
二十岁之前基本没考虑过死亡的问题,甚至想都没有去想,觉得那是太遥远的事情。直到我看到一篇文章关于人类死亡前的体验:到时间了,万事万物都有它们自然的归宿。
十二月初的时候去做了体检本月底拿报告。检查完了我和胖子说,要是我得了癌症怎么办?胖子毫不犹豫的说,赶紧的把房子卖掉后然后带你去想去的地方完成生前的愿望。
我说那你和宝宝没地方住怎么办?
胖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以后可以再挣啊。但是如果你真的得了癌症话就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胖子又接的说,反正如果我得了癌症我是不去治疗的,受不了在医院做各种治疗。
我无语中……
胖子说的是尊严死。尊严死--—是一种自然死,就是不再做延命医疗措施。可以尊重植物人患者的意愿或观念停止 延命治疗,任由患者死亡。
胖子更想表达的是,他不想是那样一种状态:当我们因为疾病、年老而濒临生命终点的时候,不想在医院浑身插满管子来维持生命;不想忍受心脏按摩、气管插管、心脏电击以及心内注射等等惊心动魄的急救措施;不想一个走到生命尽头的人,不能安详离去, 只是依赖生命支持系统维持毫无质量的植物状态……
尊严死的立法全世界仅有美国, 美国自从发生Karen Quinlan事件而引起全美重视尊严死之问题后,1976年加州自然死法(Natural Death Act)制订,成为世界最早有关“尊严死”的法律。目前,美国大部分的州皆已制订自然死法或相当于此法之尊严死法。
我们很多时候恐惧死亡是因为我们对死亡的无知。恐惧源于无知。
佛教说众生于六道迷界中之轮回流转。
有生有死,生生死死,循环往复。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雷蒙德穆迪博士在研究过150个濒死体验者(经历过“临床死亡”后复生的人)的案例之后,试图为人们揭开死亡真相。
其中他提到死前一秒14种感受.也许没你想的那么恐怖和糟糕。
“濒死体验”的初期有一种平和安详、令人愉悦的感受。首先会感到疼痛,但是这种疼痛感一闪而过,随后会发觉自己悬浮在一个黑暗的维度中。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最舒服的感觉将他包围。
人是一种相当依赖精神的生物,当人"濒死"时,一道微弱的白光就可以让死亡变得不那么可怕。人死的时候,整个一生都将被重新评价,这种评价完全不依赖于你是否腰缠万贯,身份地位是否显赫,而仅仅取决于在你一生里与他人分享的爱和温暖有多少。
有信仰的人从不惧怕死亡,死亡对他们来说意味着回家,意味着另一种重生。
对死亡了解的人也不会害怕,他们明白死亡和出生一样,只是生命的一个过程,有生即有死。
我没有信奉任何宗教,也谈不上惧怕或者恐惧死亡的到来。我对死亡的态度和对出生的态度一样,充满敬仰和期待,那是生命的另外一个过程,我们都会经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