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在正式场合说话很有攻击性的人,所以在静下心来写文字时不太喜欢再有激烈言辞。只是今日在腾讯财经版中看到一篇《罗振宇们,请不要在挑战起我的知识焦虑》的文章,而且最近看到了几篇类似的文章,权且记录一下自己的心情,留到几年后在回味。
其实最近针对罗振宇和得到的批评起源多是来自2018年的款年演讲《时间的朋友》。
也许罗振宇2018年的跨年演讲真的没有以往精彩和有内涵了,这也许是最近几年他的知识输出太多,可累积又是一个太漫长的过程,但现在的市场形势让他没有时间去慢慢累积,让他的演讲没有了以往的魅力和内涵,甚至有些强说愁的感觉。个人觉得罗振宇老师可以急流勇退,以待厚积薄发。但这一切并不妨碍罗振宇老师是一个成功的知识分子,只是商业环境变化太快,需要高效率,而知识累积又注定是个低效率的过程,库存消耗太快,生产效率又太低,这是目前罗振宇老师遇到的瓶颈。
作者说罗振宇贩卖的不是知识,是焦虑,我很认同!但作者说罗振宇这种贩卖知识焦虑的行为和算命先生一样,我很不赞同,甚至觉得他有些诋毁读书人了。
罗振宇用两个阶段完成了他知识焦虑的售卖,第一阶段是罗辑思维公众号,第二阶段是得到APP。
在罗辑思维阶段,罗振宇用自己向他的粉丝证明着阅读给他带来的雄厚的知识积累,而这些知识累积又让他对周围的事物、社会、经济有了自己的见解,看法和判断。与其说当时吸引粉丝的是罗振宇,不如说是被知识充实后能够独立思考的能力。罗振宇每天在他的视频中只是在向粉丝展示这种能力,这和护肤品广告中不断给消费者展现嫩白的皮肤是异曲同工。只不过这种滋养来自于内在,来自于心灵。粉丝给基于对能够独立思考的自己的向往跟随罗振宇老师来到了得到APP 。
在得到APP,有了更多的学者的知识产品。此时,个人觉得罗振宇的平台至此才真正开始贩卖知识产品。罗振宇老师每天的60秒语音,变成了知识广告。个人觉得罗振宇老师是最好的广告商,听了他的语音,总能勾起你想听得到上某个课程的欲望。但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骗不骗局的说法。我们的生活中本身就充满了广告,而我们筛选产品的一般省时省力的方法也是看广告,只不过罗振宇老师做的是知识广告。
说罗振宇是在贩卖焦虑,其实哪一个商品不是在贩卖焦虑?化妆品是在贩卖女人对丑的焦虑,现在这种焦虑甚至影响到了男人;有机食品是在贩卖人们对于健康的焦虑;奢侈品是在贩卖人们对于地位的焦虑.....
贩卖焦虑本身就很正常,关键看贩卖的是什么焦虑。贩卖对知识的焦虑,是引导人们不断阅读,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没什么不好的。如果能通过罗振宇老师对知识经济的引导,让越来越多的人都认可要不断学习的价值观,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把时间花在学习和阅读上,总比花在打游戏,刷抖音,看泡沫剧上来的有意义(当然,我不否者以上三者存在的意义,我们还是需要适当的放松和放空的,但这不能成为主食)。算命先生贩卖的也是焦虑,但他贩卖的焦虑驱使你做的行动,都是不会产生实际价值的,顶多是心理安慰,这也是算命先生唯一的价值。但由于只是焦虑产生的阅读和学习行动,最坏是只有心理安慰,最好则会改变命运!而大多数人会介于这最坏和最好之间,但貌似这两者都没有什么伤害。
可能有人会说,看了这么多年的逻辑思维和得到,也没觉得自己记住了什么,改变了是么。对的,我也有同感,有些可能也只是当时有感,事后也就忘记了。可想想人这一辈子吃了多少饭,又有多少变成了你的身躯?我一直记得我很尊敬的前辈说过的一句话:
你看过的书,就像你吃过的肉,最终都会化为你的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