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需要优质的普通人。
她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没有多精细,却更容易被满足,一不小心,就获得了手边的幸福。
比如我的表妹玲子,—个典型的80后姑娘,她就做了很多让我刮目相看的小事。
大宝小时候有一次不舒服,我带她到医院看病,家里正好没人,玲子正好没什么事,就顺便叫上了她一起去,觉得有个人照应比较好。从家里开车到医院的一个多小时,玲子怕大宝紧张,故意给她又是讲笑话又是扮鬼脸的,逗得小朋友咯咯的笑个不停。
到了医院,医生让查血,她陪我在抽血处拿号等待。我陪着孩子坐在椅上,她在几个窗口来回溜达,回来时笑眯眯地说:“我们在2号窗口抽血吧!保证一点儿都不疼。”我弄孩子有点累了,当时没问为什么,只是默默的看着她张罗。
果然,到我们时,我们来到了2号窗口,看到针头扎进宝贝的血管时,我看着心都要碎了,可是宝贝不哭也不闹,好像也不是很疼。后来我很好奇,就问玲子:“你怎么知道2号窗口的医生技术好?”玲子得意地笑着说:“我转悠了几圈,上午这么多孩子来抽血,其他窗口的小孩都大哭大闹,1号窗口哭得最厉害,只有2号窗口,即使几个月的小宝都安安静静的,肯定是医生技术好啦!”
简单判断的却让我心服口服。我相信专业在于细节,可是,包括我自己在内的绝大多数职场人士却很少有耐心在细节上下功夫,眼光总是盯着光环耀眼的“大事”,不肯俯身屈就认真对待身边的小事。
她的工作经常需要给客户送各种资料并带回回执函,这项工作琐碎而辛苦,客户们分散在城市各个区域,她每次出门前都在纸上列好顺序:第一家,A,地址,XX;第二家,B,地址,XX;第三家,C,地址,XX;所以,就算有三家客户,一个上午的时间她也能全部搞定,中午准时出现在办公室做下午的工作计划。我问她效率怎么这么高,她说,算好公交路线和拥堵情况,规划一条最顺路最畅通的路线,公交和地铁并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节省成本。然后,很诚恳地加一句:挣钱不容易,能省就省。
其实,最让我的欣赏的并不是她高效率有规划的工作方式,而是自然而然的成本意识—太多人对待自己的钱斤斤计较,对待工作经费却土豪得很,她这种普通、高效、踏实的态度让我另眼相看。
还有最近的五一假期,人家和男朋友又去旅游去了,她们平时都很忙很高效的做事,但一到假期都会出去放松自己,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只有好好休息,才能好好工作”,令人惊叹的倒不是这个,只是她们无论是去国外还是在国内度假,往往都是事先做好功课,预定好酒店,知道哪个景点值得一看,哪里有个特色小吃值得一尝,哪个酒店性价比比较高,一定要去那儿住上几天,结果就是她们去了那么多地方没有跟一个团,都是自己去,而且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花了最少的钱,很多好玩的地方一个也没拉下。
很多人看了肯定会想她家是不是很有钱啊?她脑子那么好使,是不是名校毕业的啊?工作一定也牛逼吧?
可是,这个不是名校毕业没有牛掰背景从未被任何高大上机构录用过的姑娘却很普通,普通到就在我们身边。
曾经,我特别信奉职场精英理论,觉得只有名校毕业在500强工作过,接受过“时间管理”“沟通技巧”“团队合作”等职业培训的精英,才能出色地胜任岗位,可是,看过很多华而不实光说不练的“骨干”之后,我发现职业技巧、工作背景在责任心面前全部不堪一击,扣除每年难得几次的所谓“大事件”,绝大多数人的职场都由点滴琐事和重复性劳动组成,愿不愿意踏实尽到一名普通员工的责任和本分,决定了工作质量。
我也曾很相信生活精英的概念,认为社会摆出的“人生大赢家”的图景多么诱人,后来见识了很多脆弱的精英才意识到,所谓美好的蓝图更多地表现在物质上:消费高于他人,换辆好车,住在高档小区,孩子就读于私立学校或者别人打破头才能进入的重点学校,拥有更光鲜的人脉等等,对于很多符合社会通用标准的“赢家”,促使他们不断向上的动力不是“事业心”,而是“成功欲”,是把自己与芸芸大众隔离开的优越感。
连王朔都说,大多数人认可的成功就是挣很多很多钱还被别人知道。
可是,在成功学的激励下,每个人都想去闯一闯出类拔萃的独木桥,做精英的路变得太窄太拥堵。
在这样的对比中,关爱家人、对职责上心、对许过的诺言守信、靠谱善良的优质普通人反而显得特别可贵。
她们看起来对职业没有多大期望值,只是尽心尽力照顾好自己面前那一摊,可是正因为志向不宏大,反而容易做到周全,不至于顾此失彼焦头烂额,也更容易达到标准得到认可。
实际上,不管最终目标多么高大上,大家最开始的出发点,只不过是为了生活得好点儿。于是,优质普通人的优势便显现出来,她们不是庸碌,而是温和的优秀,她们从不咄咄逼人,总是带着暖暖的厚道。她们无法成为报纸电视网络宣传的主角,却安安稳稳地过着自己的美满生活。
所以,做个优质普通人并不容易,甚至,这是一个所谓合格精英真正的起点。
至少,与空洞的鸡汤相比,她清楚在2号窗口抽血不疼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