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疑是空门苦行僧,却曾脂粉出名城。飘零碧海灰能化,寝馈红楼恨未平。
附骨有蛆遗痛语,卓锥无地抱深情。谁知此日纷腾誉,不见心灵说字灵。
这是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一首诗,《遥寄张爱玲》。字里行间的惋惜和追思不难看出。张爱玲的人生,就如她自己所说,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何尝不是呢!生命是这样绚丽,又是这样苍凉。
张爱玲,生于1920年9月。原名张煐,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上海。1930年改名为张爱玲。她是清末著名“清流派”代表张佩伦的孙女,前清大臣李鸿章的重外孙女,出身名门闺秀。1942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40年代上海著名女作家,创作擅长心理分析。23岁时与胡兰成结婚,抗战胜利后分手。1949年上海解放后以梁京为笔名在上海《亦报》上发表小说。1950年参加上海第一届文代会。1952年赴香港,在美国新闻处工作,曾发表小说《赤地之恋》和《秧歌》。1955年旅居美国。在美与作家赖雅结婚,后在加州大学中文研究中心从事翻译和小说考证,过着“隐居”生活。1995年9月8日,被发现老死于美国洛杉矶公寓。
张爱玲,她英文名字的中译,当时她母亲为她报名上学时匆匆起就的名字,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用刀刻过般的名字,任凭岁月流逝,时代变迁,这一最普通的中国女人的姓名,伴随着她奇丽而又精美的佳作,流传到今日,并逐渐在风云中流露出她丰厚而又瑰丽的魅力。
(二)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著名大臣,祖母李菊耦则是清末重臣李鸿章之女。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完全败落。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则是一个时髦的新女性。3岁时张爱玲随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个短暂的幸福童年。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同时她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西洋化的。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不但勇敢地冲出了家庭的牢笼,而且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而年幼的张爱玲,则在失去了母爱之后,还要承受旧家庭的污浊。因此,张爱玲后来在文学创作中总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作为文化背景。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占有一席重要位置。她的作品,不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几乎都是以上海、香港等大都市作为背景的。她特别敏感都市生活的大雅大俗,一份独特的见解,一种越轨的笔致,十分耐人玩味。
张爱玲从四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生涯。1943年,张爱玲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后,一鸣惊人。从此,她一发而不可收,在两年的时间里,她在《紫罗兰》、《万象》、《杂志》、《天地》、《古今》等各种类型的刊物上发表了她一生中几乎所有最重要的小说和散文,包括小说《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封锁》、《倾城之恋》、《金锁记》、《琉璃瓦》、《年青的时候》、《花凋》、《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桂花蒸阿小悲秋》、《等》,以及散文《到底是上海人》、《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公寓生活记趣》、《烬余录》、《谈女人》、《论写作》、《有女同车》、《自己的文章》、《私语》、《谈画》、《谈音乐》等。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事实上,张爱玲在五十年代已完成她最主要的创作,包括《倾城之恋》、《金锁记》、《赤地之恋》、《半生缘》等等。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为故事场景,在荒凉和颓废的大城市中铺张旷男怨女,演义着堕落及繁华。在张爱玲的这些作品中,最能代表她的风格的当数《倾城之恋》。《倾城之恋》是写一对精明过份的男女是如何在爱情上锱珠必较,功利全局,最后却因香港的沦陷而成全了那份世故的婚姻。这是一部香港式的“传奇”故事,却深刻地反映出乱世中的人情全然没有些许纯真,使人性得到稳定和规范的竟是险而又险的“传奇”力量,这部小说对人性冷漠的描写令人震慑,仿佛出自一个饱经沧桑的大家之手,其艺术之圆熟,语言之精美堪称中国现代爱情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张爱玲的这些作品曾被当时的评论家评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她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上海、香港的上层社会,社会内容不够宽广,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领域。这些作品,既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柢,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写技巧,并将两者融合于一体,形成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
(三)
如果说三十年代文坛上最为杰出的女子,我想,把这个称谓送给张爱玲是最为合适的。喜欢她的东西,不为别的,就为她的文字里刻画的人物都是鲜活的,而又血肉丰满。她笔下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彻底的坏和彻底的好。那些人物那些心理是那样熟悉,虽然背景是隔了一个世纪的上海,可是我们似乎依然能够在现在的生活里发现他们的影子,哀怨的流苏,那柳原更活脱脱是现在随处可见的有点小资、崇尚自由又离不了女人的男人;还有无奈的振宝,红玫瑰和白玫瑰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就随处可见那样的三角故事。男主人也许不是都如振宝那样看上去忠厚老实的一个人,也许不是所有的红玫瑰和白玫瑰都一样,可是那心境,那无奈,那苦痛却似乎一模一样;还有薇龙,她的心情就象每一个少女成长过程中都要遇到的,初遇爱情的羞涩与激动,经历后的成熟与现实,似乎都是心窝里掏出来的。其实,现实的我们有多少能演绎那些琼瑶式的爱情故事呢?感天动地的只是我们的幻想。人们也许不喜欢她的故事,不美丽并且似乎更多阴暗,可是这人生,这尘世,有多少美又有多少阴暗。我们这些在尘世中瞻前顾后、有些虚荣、有些自私、却又柔软而善良的平凡小人物该最懂得生命的矛盾和人的复杂。所以我们读她的故事只是惊异,怎么那么熟悉,怎么那么在理,似乎我们曾经都那样有过。那些人物谁都没有做过什么真正的大坏事,都只是在自己的思想里挣扎,为了自己的那点情感,那点小幸福,那点虚荣心。这些人物不是虚幻的,他们真实得就象生活在我们身边。也许人们看不惯这样的小家子气,那些惊天地凄鬼神的故事似乎更能让人感动,让人惊叹。只是张爱玲的故事却能让人感到实实在在的美丽。她抓出我们最平实厚重的人生,她告诉我们生命即使荒凉,即使充满了痛苦悲哀,可是有了生命就是该坚强地活下去。因为,生命到底是一袭华美的袍。
如果说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是有对于未来可以先知的哲人的话,那么她就是可以预见未来爱情与生活的哲人。起码我自己是这样想的。三十年代的上海,在满眼的繁华中透着一丝丝的颓废与荒凉,那是因为这座繁华的城市中有着黑夜里特有的无奈和残酷。谁可以说自己是真正智者呢?谁可以看穿这些而保持着自己的独特?张爱玲可以,因为她的文字里没有阶级性,也唯有她,能够用她那特有的文字,勾勒出了上海这座城市那种沦陷的堕落的美和人性中最为真实的一面。无论是《倾城之恋》还是《半生缘》,表面看起来都是在说一段爱情故事。其实不过在阐述着张爱玲的思想:爱虽然是人生的主题,但是绝不是唯一的一个。因为人在生活中无法逾越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注定没有完美的爱情,太完美的东西只会在走近的时候容易破碎。因为完美所以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因为完美所以无望,所以注定是种无法回头的悲剧。因为无望所以这样的爱情就化为了永恒,因为是悲剧所以注定都有遗憾,正因为如此,她的文字里没有嚣张,没有硝烟,没有战火,有的只是哀婉,细腻,和如栀子花般的感伤与一声叹息后的深深惆怅。
(四)
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的阴气。她笔下的人物都是悲剧似的人物,因为她们都无法去摆脱环境带给她们的境遇,无法让自己冲破束缚和樊篱,就这样在无望与痛苦中慢慢挣扎,有的是直到死去,有的是慢慢回忆,而更多的是留在心中变为遗憾而终老一生。张爱玲执着于真实的人性,作品中充满了在古老腐朽文化、物欲、情欲压抑下的人性的扭曲、畸形和变态。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想要挽住时代的巨轮,关起门来做小型慈禧太后,丑恶到荼毒亲生侄女。为满足自己的情欲,竟以侄女为诱饵来吸引青年人,人性变得何其冰冷,何其可怖。《花凋》中,作者通过对一个没落时代家庭的叙述,揭露了一个虚假、做作的旧家庭,展示了“家”的温情脉脉的面纱下,人情、亲情的虚伪、自私、做作。而把腐朽文化、欲念对人异化展示的最为彻底的莫过于《金锁记》——被以苛刻闻名的傅雷认为是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曹七巧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为了金钱,甘愿侍侯一个残废男子,正常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精神上也变成了残废。她一生都为“金钱”而奋斗,沉重的黄金枷锁压得她心理畸形,她容不得任何人染指她的财产,为此她宁可牺牲哪怕短暂的快乐。她的人性已被黄金枷锁所扭曲、摧残,她自己已被黄金蚕食了,她的青春和爱情也被黄金枷锁给扼杀了。最终,她从一个曾有青春的温情回忆的曹大姑娘变成了阴鸷、凶狠、残酷得近乎精神分裂或心理变态的姜老太太。“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残酷地扼杀了自己的情欲和希望,也无法容忍儿女的生命乐趣。儿女的幸福,在她眼里全变成了恶毒的嘲笑,她嫉妒所有人的和睦婚姻,亲手扼杀了儿女的爱情和家庭。她毁掉了自己的生命,又拉上子女作为陪葬品,她的变态令人毛骨悚然。张爱玲围绕着欲望的沉沦把人性心理的暗角揭示得恐怖不堪,令人不寒而栗。人性真实而残酷地暴露,张爱玲的平静如此锋利,让人曾一度怀疑,张爱玲是前世之石,还是冷月无声。
张爱玲曾说,自己是写不出“时代的纪念碑”那样的作品的,也不打算写,她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在她看来,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恣的。恋爱与婚姻是张爱玲的中心题材。她用“男女问题”作为主线,叙述了一个个牵牵绊绊的情爱悲剧,但大量的“情爱”故事中却无法找到一个纯粹精神意义上的健康的、正常的爱,情爱在游戏中进行,情与爱的结局指向虚无。男女间虚伪、欺骗,男女的世界灰暗、肮脏,弥漫着窒息的腐烂的气味。婚姻无爱,脱离感情的范畴,婚姻是枷锁,妄想用它来锁住别人,锁住爱情,都是不可能办到的,结果只能毁了自己。
张爱玲笔下的感情没有一样不是千疮百孔的。男女间无真情,只是在玩着“爱情”的游戏。情爱婚姻套上了种种枷锁。在将婚姻作为职业时,金钱成了衡量婚姻的准则。白流苏追慕范柳原,“无非是图他的钱”,《心经》中的绫卿甘做可当自己的父亲的峰仪的情妇,也无非如峰仪所言:“因为我有钱,有地位。”他们或许有一点真心,但在“金镂衣”下,他们的这点真心显得多么卑微,多么可怜。同时,腐朽的没落文化强大而又残酷,它封锁住男女间的情爱,种种情爱被禁锢,被异化,当封锁打开时,真实的原欲才纷纷现出原形,率真自然的感情才得以迸发。
(五)
张爱玲如同一个形容词。她的贵族血液里流淌的是谜一样的故事。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她,研究她,推崇她。因为推崇,所以有人摹仿。然而她的文章不可学,没有经过钟鸣鼎食、末落大家余晖氤氲浸染的人,写不出这样精致的颓废。那些午后的章回小说,线装书的陈香,弥漫在她的眉梢眼角,绮丽成她的冷艳之笔,行走出一道通幽的回廊,每一道雕栏都刻着一段传奇,每一个角落都埋藏着一个故事,然后像流言一样蔓延开来无可救药。沉香屑里的第一炉香,还没有燃尽,灰烬也成了古董。因为那凄幽的美丽韵味悠长,所以有了几多看破红尘的追随。她敏感而早熟的心灵,过早地感受到了亲情的淡漠、爱情的破碎、家族的算计、世俗的可讽,幼小的心灵早早感受到彻骨的苍凉。苍凉,如胡琴的调子,不是低低地怨诉,而是冷静的表白,更见惨伤。读来没有泪,但觉无边无际的悲凉漫过来,人生原来如此无常。没有这片苍凉的底色,强求的愁伤,只是一幅滑稽的漫画。当看过了人生舞台的繁华与苍凉后,她再没有兴趣在人生的舞台上表演给人看,只在人性的高处看滚滚红尘。她穿着大团花、滚镶边的晚清长袍,微笑着扬起下巴,细细地赏玩人生,文字成了她手中把玩的珠玉,闪烁着变幻的光泽,掷地声声,也是一道凄哀婉转的音乐,流淌到那没有光的所在。她不同于三毛,亲手扼断了自己的韶华,将美好的生命血淋淋地撕给人看,她认认真真地完成了自己,直到大限来临。如果说她是悲剧人物,那就有一丝同情的意味,然而她绝不需要同情,不屑于同情。她是把借来的人生当成了章回小说,工工整整、认认真真拟了回目,而后冷静、娓娓地诉说,撩拨着看官们生生不息的欲望
当丝丝情愫欲理还乱时,不经意想起张爱玲的闲看花落,神闲气定。当万千琐碎纠缠不去时,闪回过张爱玲穿着奇装异服招摇市,微笑只是回应自己的心情。当无尽的寂寞惘惘袭来时,想起她在大洋彼岸长达十年与世隔绝的红楼梦魇,心中有一个世界,哪管外面四季轮回。
也许人生只求这样恣意生长一次,纵情地开放,从容地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