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公众号:性情美学,可看到更多精彩原创文章
| 如懿为什么要死?
文 /黄小檬
墙头马上遥相顾
一见知君即断肠
在《如懿传》播出大结局那天,周迅在微博发了这样一张图片和这样一句话:我不觉得她是一个悲剧,她很好,她是一个善终。
照片里的如懿飘然远去,很像一个不问凡间琐事的仙女,走向真正属于她的世界。看似淡然,却又怆然。
这部本来号称是宫斗剧、《甄嬛传》姐妹篇的戏,看到最终应该不是肤浅的宫斗剧那么简单,它更像一部家庭伦理剧,而且挖掘得很深,也隐藏得很深,一直隐射到现代。
正如周迅的评价:年轻时我们估计都看不懂,只欣赏得了甄嬛的浓烈的赢,接受不了如懿的放下和释怀。
《甄嬛传》我没看过,包括以前的《还珠格格》等等与宫斗有关的清宫戏,我曾经都是不屑于看那种闹腾,但唯独《如懿传》,我从第一集开始认真地看下来,越往后面越沉重,也越精彩。
那是一种颇为复杂的感受,从心疼,到怒其不争,到读懂如懿,到伤感,最后到释怀。
整个心境跟着走下来,感觉好像一场修行。对婚姻的态度,也多了一份平静和淡然。
有人说如懿没有主角光环,太善良太软弱,身边也没有个能助力的高手,比起甄嬛、魏璎珞那些,都不知弱了多少倍。弹幕里大片大片的,都是气愤和咒骂,简直比剧中人还要生气。
生气就对了,因为网络上不露面的键盘侠,他们最解气、最爽的发泄就是谩骂。攻击、取笑、讽刺、羞辱,自然都是这些人最大的本事。
开始的时候关掉弹幕保智商,看到后来,竟然也可以和弹幕共存了,甚至有时也会因为一两句搞笑的话调和了剧中紧张的气氛。慢慢的,竟然对那些谩骂毫无感觉了。
如果你认为如懿这部剧太消极,那是你还没释然。如果你看不惯如懿这个角色,我只能说,不怪你,是你太年轻,还没有经历过。
点击可观看五分钟短视频
这段如懿和皇上决绝时的对话,看得人泪如雨下,心中怆然。什么是心如死灰,什么是哀莫大于心死,这段话之后,看到了最生动的诠释。
如懿:
皇上,臣妾这一辈子,只一心一意对过一个男子,就是你。
只可惜你已经不是当年的弘历。
臣妾和弘历有过最美的从前,
臣妾也曾经觉得,
凭着少年相知相伴多年,
总可以共同度过深宫中的种种艰险。
可如今算是看明白了,
再深的情谊也被皇上的疑心,
和彼此的消磨耗尽了。
弘历:
那你又是从前的青樱吗?
朕的青樱不会像你这个样子,
朕的青樱与朕相知相惜,理解朕,体谅朕,
你看你现在,一点青樱的影子都没有!
朕甚至觉得,与你形同陌路。
如懿:
皇上就像您自己最爱的水仙花,
临水自照,您之爱惜你自己!
弘历:
你藐视君上,失去了一个臣妇的本分,
看你如此疯魔,不如朕废了你!
如懿:
不用皇上废了臣妾,
臣妾做这个皇后已经做得厌烦疲倦,不想再忍了。
皇上与臣妾,曾经结发为夫妻,
如今臣妾断发为祭,
给去了的青樱和弘历……
弘历:
如懿,你疯了……
这一段在外人听起来无比心痛的对话,是当事人毫无觉察的。正是因为观看的人是旁人,而且观看了那么多集,从他们年少情投意合的相知,到如懿为丈夫付出的一切,再到深宫里起起落落、分分合合的一切,才更令人心如刀割。
断发之后,他们俩就真的成了陌路人。直到皇上直到了真相,跑到如懿宫中想给自己台阶下,想要得到如懿原谅,却也不愿放下帝皇的架子,只是冷冷地说:以前的事情,你受委屈了。
这句受委屈了,每每在他怀疑如懿、每每让如懿置身险境之后,都会轻描淡写地说一次。而如懿一次又一次地原谅了她。
她不愿意和那些心机叵测的嫔妃玩宫心计,她看得比谁都明白,为了保自己,她略施小计就可以废掉坏人,但即使她做了皇后,也没有飞扬跋扈地对待她们。
这一切,源于她本身出身大户人家,不屑与小人争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太爱,太痴情,她不愿在他们之间的爱里夹杂进太多的险恶、图谋和心机。
她不愿放低身价参与肮脏的争斗,宁愿昂着头离开,也是源于她的倔强,她只想做自己。也因为倔强,害了她自己。
如懿想要的东西,在那个时代和她所处的位置,根本不可能得到,但她还是尽最大可能,不愿磨灭本性。
很多人一边看剧,一边骂弘历是渣男,后来直接给了个花名“渣龙”,似乎成了整部剧的罪人。
一代君王,就算晚年荒淫无羁,也不应刻画得这么千疮百孔。毕竟乾隆不是昏君,虽然确实花心多疑,但毕竟还是康乾盛世。
在他内心最深处,也一直是保留着年少时那份青涩的情意,不然也不会在盛怒时说出“我的青樱”。
青樱似乎已经成了他心中最纯净美好的一个地方,一个他最喜爱的女子的代表。否则他也不会无缘无故宠爱那个蛇蝎心肠,却又和如懿长得有几分相似的魏嬿婉。
在那段对话中,也可以看到弘历的苦衷:作为皇帝,他必须维护九五之尊,他需要一个恭顺听话的皇后和安宁祥和的后宫。
在他内心深处,也始终是给当年那个一起看《墙头马上》而互生情愫的青樱留着重要的位置,只是后来的后来,一切都变了。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不知为何每每看到他们恩爱之时一起念起这首诗,都会有莫名的悲伤。一句白居易的诗,已经预示了未来。
在那么漫长的时光里,而且是在争斗不息的人流中,他们失散了,而且越走越远。相信这也不是弘历想看到的。
她说:你已经不是当年的弘历;
他问:那你又是从前的青樱吗?
这段对话,像极了当代的夫妻,人到中年,他们已经忘记了当年相识的美好,也总是慨叹当初那个爱人已无从寻觅。
时过境迁,你我都不再是初识的模样。最初的我们,也仅仅是情投意合,只想简单地相守一生而已。
只能说,青樱仍然是当年的青樱,一点也没变。还怀抱着少女一般的单纯之心,只想和她心目中的少年郎厮守下辈子。
“皇上,只要你需要,我就一直陪着你”。这就是青樱所有的愿望。
而弘历,却不可能再是年少时那个偷偷看青樱,还不好意思说出我喜欢你的那个弘历了。
世间万物有什么是不会变的?生命有时,万物都经不住岁月荣枯,何况人心?
只能说,青樱太理想化了,也太偏执了,把一句“爱一人一生一世”念成了心中的咒语。她始终不能接受,她和她的四阿哥早就不是两小无猜的时候了。
她爱得太入骨,太执着,最后无法妥协,无法变通,只知道捧着一颗热心,去对待那个她愿用生命去付出的男人。
皇上是希望如懿变成他想要的样子,就像其他妃子和下人一样。他早已习惯了别人的献媚和顺从,他还能操纵别人的生死。
而如懿却是站在两个人平等的角度上,她做的说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为他操心,希望他远离小人,希望他不会落下任何把柄。
她眼中的皇上,就是自己的夫君而已,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而仅仅是睡在枕边的爱人。
有人说,这是一段婚姻的挽歌,尤其是中年夫妻的悲剧。所有的铺垫,都为了这段断发的挽歌。当青丝绞碎的那一瞬间,一段本可以美若传说的爱情故事,就此谢幕了。
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失望,可以是直戳心底的。因为其实一个女人生命中最感觉到凉的一刻,便是发现你爱的那个人,其实很不堪很不堪。
也有人说,如懿的消极毁掉了 她的婚姻。一段婚姻中,当问题出现,不试着去理解,去沟通,去唤起他美好回忆,反而只顾着一味心死。也许这也正是这部剧带给人思考的东西吧。
失败的婚姻总是有太多太多理由,但最终逃不开的只有一个:彼此都不再愿为对方着想了。
而爱一个人,就是为对方着想啊。在你埋怨对方不爱你的同时,有没有想过不要太执着于自己的感受,而是去替对方想想?
这部剧的导演说,曾经想拍另一个结局,是海兰设计让如懿假装死去,然后偷换了身体悄悄出宫,在24小时后服用了解药,回到民间生活。直到皇上彻底知道了真相,到宫外寻找,他们最终破镜重圆。
可惜,现实又怎会这么戏剧化?当然,这必定是观众更希望看到的完美结局。但这部剧的基调就是残酷的现实,并没有一丝一毫让理想得逞的余地。
说到底,这部剧更像一部现实剧,它告诉人们,理想完美的爱情是不存在的,它永远抵不过现实的残酷。如果你想得到你想要的,就必须舍弃另外的一些东西。
如果你什么都要,那么最后等待你的,也只有痛苦和失去。
想起如懿最后一次皇上,说了她最后的一句话:
皇上,你知道兰因絮果这句话吗?我少时读的时候只觉得惋惜,如今却明白了,花开花落自有时。
这句点题的话,要传达的就是一切放下的释然。当所有的一切都成了浮云,也就剩下了一句“都淡忘了”。悲欢离合,缘起缘灭,镜花水月,都是天定。
最后执着的如懿放下了,其实她的死也是终极的释然。别忘了如懿最初的意思:懿,亦是“安静美好”之意。
倒是觉得除了周公子,没有别的女演员能演出这般深入骨髓的内涵和张力了。她和如懿相似的地方,在于她们都是安之若素、波澜不惊的女子。年龄和经历,都是你的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
这世间,一动不如一静,也只有静,才会好。一念情起,一念缘灭。那些曾经让你觉得不堪的过往,那些让你痛彻心扉的故人,在生命乃至宇宙星河中,都不过微小如尘埃,不值一提。
放在当下,如懿会不会死呢?我想她不会,她一定会放下执念,换另外一种方式去活。她有更多的权利,去选择自己内心的自由。
愿这一生,从此无云。
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请联系微信号xingqingmeixue
想看更多精彩原创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性情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