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家有一个想要当裁缝的男孩儿,您会同意吗?
有一位出生在美国贫民区的犹太裔男孩儿,爸爸开了一间杂货铺,妈妈就是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奶奶是一位裁缝。或许是受了一些奶奶的影响,他从5岁开始就特别喜欢给兄弟姐妹的洋娃娃做衣服,后来,妈妈成了他的第一个模特,而爸爸还把他送到纽约的服装设计学院深造。这位男孩儿从小这么与众不同的爱好,没有被爸妈嗤之以鼻,而是接纳允许,他们相信自己的孩子,从5岁那个时候,妈妈就意识到儿子这个特殊的兴趣可能就是他与众不同的天分,给予了鼓励和支持!这位男孩就是后来成了著名服装设计师的卡尔文•布莱因。
还有一位犹太孩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导演斯皮尔伯格,从小他的学习成绩不是那么好 ,但他对镜头有着无比的好奇,妈妈没有打压儿子这个与众不同的兴趣,也没有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是给予了支持,有时儿子不想去上学,妈妈还主动帮他写请假条(真是荒唐的妈妈和不靠谱的儿子)。但幸运的是,斯皮尔伯格不但有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妈妈,他还有一个行动力超强又浪漫的爸爸,13岁的一天,爸爸听说晚上会有流星出现,就问他对流星感兴趣吗?斯皮尔伯格点头。于是,爸爸当晚就开车带他来到空旷的沙漠支起帐篷,架好望远镜,父子观星。在他的一部电影当中就重现了这个令他永生难忘的温馨场景。看,那个本来希望让儿子当工程师的父亲,也没有把自己的期待强加在儿子身上。
犹太人懂得排序是不把自己的期待放在孩子的兴趣之上。
犹太人说如果你总是去比较两个孩子谁更聪明,那一定会两败俱伤。但如果拿他们每个人的特长比较,他们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越来越优秀。这就是长板养育,关注孩子最与众不同的点,那可能就是他的创造力所在,也是最有可能实现孩子价值的地方。
我们不是要培养一个完美的孩子,特别是成绩上无可挑剔的像“吴谢宇”一样的“宇神”,而是允许他可以做自己。
与其让他赢,不如让他做与众不同的自己。
(最后把我看的武志红老师关于吴谢宇案分析的体会放在这里:看完视频就想到平时和孩子沟通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在逐步的塑造一种形式的关系,这样共生绞杀的关系最终让吴谢宇杀了母亲,展示出了内心的本我,也开启了对自己的毁灭之路,留心每一位母亲究竟想要跟孩子构建怎样的关系呢?在无条件的爱的同时,还有尊重和放手。失去兽性,失去一切,我懂了,感受到了这里头的可怕,我也还是要做个有点动物性的不那么完美的人吧,不然就是这个例子。接纳自己不完美。接纳有黑也有白,接纳众生无二无别。[呲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