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
图画是人类共同的语言,焕发着无限的生机。你或许曾目睹近年来十分新奇的作画方式:用手掌作画,用头发当笔……但是,你可曾听闻既不用笔也不用墨的绘画技艺呢?
扬州就有这样一位大师,李仲华先生。他作画、写字,既不用笔也不用墨,而是用丝锦。他所作的这种画叫“堆锦”,就是用各种颜色的丝线代替笔墨在纸上粘贴出各种形象、意境的一种艺术。树木、仙鹤、彩色的云,每一幅作品中的每一个角落,都是用一缕一缕的丝锦贴出来的。
丝锦画是中国最古老的帛画的延续和传承,在少年时与“堆锦”的偶然结缘,让李仲华先生走上了丝锦画这条艺术道路。
“艺术是自然的,是艺术家所体验的情感的传达。”李大师说:“丝锦画具有与生俱来的立体感,这是笔墨作画无法替代的。”带着这份热爱,他潜心创作。他在作品中充分重视材料特性和色彩搭配,从而显得自然天成,典雅华贵。
他“画”的瘦西湖凫庄,妙至毫巅;他“临摹”郑板桥的《梅兰竹菊》,气韵生动。
徐悲鸿曾说的“近精微,致庞大。”李仲华先生做到了。以丝锦代替笔墨,作为中国独有的绘画艺术,获奖无数。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当今社会,会这项技艺的人极少,整个扬州仅李大师一个,而放眼全国也屈指可数。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丝锦画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堆锦工艺需要制作人具有良好的美术基础,并要有耐心。“可能笔墨画一笔是很简单的事,但用堆锦来做则麻烦得多,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静下心来学习。”这成为李仲华先生心中的遗憾。加之,对于这门需要精工细作的民间工艺,根本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因而作品较少。除此之外,理论研究更是缺失,很少有与之相关的书籍,更别说指导民众来学习。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具特殊性的部分,我们应该坚信它在新的历史时期可以产生新的价值。即使“堆锦”面临如此困境,我们也绝不能任之“消亡”。如对待其他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一般,我们应该在国家的有力引导下,在全社会中实现卓有成效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当今社会中已然出现许多可喜的的现象。
面对大堆大堆让人眼花缭乱的快餐文化,许多人逐渐厌倦,他们开始追求另一种价值更高的文化来满足心理上的需求:以前喜欢在酒桌前谈事的商人将社交场移到了根雕茶桌旁;初中生仿写宋词,评论区都用宋词留言;《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节目大热…...
这些社会现象都极力说明传统文化越来越多地被市场提及,也向大众发出呐喊:谁说传统文化后继无人!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地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化之根,使中华民族屹立不倒。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砥砺前行!
我们虽若驾一叶扁舟,但仍能惊动一片大海!
作者:赵婷婷(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