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应好友之邀,我和姐等一行四人一同观看了影片《妈妈》。也许是对这部剧的主题有所了解,更因为家里有个老小孩,所以我更多的是带着探究的心理观影。看完后,心里琢磨着影片传递的某些信息。
剧中的女儿冯老师是一位大学教授。她和妈妈共同生活,彼此熟悉生活习惯,妈妈几次发现女儿在生活照顾上的小失误,这引起了冯老师的重视,于是她去看病,清楚意识到自己患了阿尔兹海默症,她还去学校图书馆找到有关的书籍,了解阿尔兹海默症的症状及发展等。她想抢时间,尽可能地安排好怎么照顾妈妈。而剧中的妈妈此前是一个幸福享受女儿照顾的略带点淘气的老太太。当得知女儿患病以后,她就用心陪伴耐心照顾女儿。
边看电影边思考:阿尔兹海默症这病可能跟什么有关呢?剧中的冯老师每天衣着简约朴素,总爱穿大褂长裤,性格也内向,寡言少语,跟妈妈几乎无交流。做义工的时候,也多是做事,少与人交谈。此外,她除了照顾妈妈的生活就是整理爸爸的考古日记,鲜有业余兴趣爱好,也无同事闺蜜聚会畅谈,整个人看上去就是沉闷压抑。相反,冯老师的妈妈性格开朗,还有点孩子般的俏皮,情绪能及时释放表达,爱穿宽松舒适的长裙,像现在流行的“中年少女”。她还给女儿买了一条裙子,说女儿穿裙子很漂亮。遗憾的是,冯老师就是试了一回那条裙子,后面未见她再穿那条裙子。由此可见,性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决定一个人生命的走向。
除了性格以外,还可能跟什么有关?剧中有一个情节是冯老师患病不认识妈妈了,只觉得她是好人,就把自己小时候的一个秘密告诉了“好人”。原来冯老师心里有个死结,潜意识里她觉得自己是个罪人,她觉得爸爸的离去是她的错,她无法原谅自己,她活着就是受到惩罚。为此她付出了孤独一生的代价,哪怕痴呆她也在等爸爸回来后披着婚纱嫁人,等了一辈子,没等来爱的人和完整的家庭,却等来了阿尔兹海默症。剧中的冯老师小时候失去了爸爸,其实她妈妈也失去了丈夫,都是无法承受的痛。但是生活没有按下暂停键,还得继续,日子要过得阳光,屋子要通风开窗,好好生活也得有个样。妈妈内心里肯定会想念也会痛苦,可是她能努力调整心态,哪怕自己晚年时女儿患了阿尔兹海默症,她还是选择积极乐观优雅地生活。因为冯老师始终打不开心结,所以比妈妈过得更累更苦更造孽。由此可见,一个人生活中出现了重大变故,情绪上的郁结也能左右生命的走向。人生在世,生离死别亲疏都是生命中的重大变故。生活中几个熟悉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都是在至亲关系上出现了重大矛盾后才患病的,我想这或许有关联。
影片以《妈妈》为题,剧中85岁高龄的妈妈照顾患病的女儿无怨无悔,绝对是无条件的爱,只因为是妈妈。妈妈的爱有多无私?妈妈的爱有多宽广?剧尾妈妈推着女儿走到海边,拉着女儿的手走在海滩上,任由海水一浪一浪地涌过来,母女俩不言不语,彼此相望会心地笑着。这一刻,我读懂了妈妈的爱如大海,如潮水。被爱包围着,就算不知道自己是谁又有什么关系?是啊,妈妈可以重新接纳一个“全新”的孩子,给予她所能给予的爱,温柔地陪着、看着孩子笑和闹,给无助的孩子一个温暖有爱的家。那么,如果患病的是爸爸妈妈呢?孩子们也能给无助的老人们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吗?
《妈妈》不仅是让我们了解故事中的母女,了解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症状,更多的是呼吁我们要多关注身边这样的老小孩,他们的生命状态很可怜,我们要试着去读懂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就算是老小孩,也要维护他们做一个有尊严的老小孩,这是生命该有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