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去世,可以说既在意料之中,又在预料之外。所以父亲去世时自己远没有母亲去世时那么悲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思念之情与日俱增,关于父亲和我们的一些事情在岁月的荡涤中被刷洗得越来越清晰。
俗话说:"慈母严父",说起父亲,在我幼小的心灵中他一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说实话,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能有一个在外面工作的爸爸,那是一件非常骄傲的事情。但父亲对我们的要求却是非常的严格,特别是在学习上,别人家的孩子,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尽情的疯玩,但我们不行,每到星期六就是我们既盼又怕的日子,盼的是我们又可以吃到别人家孩子吃不到的面包,怕的是父亲又要盘问我们的学习,有时还会出几道书上的例题让我们来做。说到学习,父亲在我身上花费的力气是最大的,因为我是家里男孩中的老大,又有姐姐在农村上学不成功的例子,父亲在我小学五年级时就把我带到长治上学,第二年二弟也来了。城市里的学习环境自然是很好的,可父亲从此负担也就更重了。别的不说,光每天早上给我们做早饭就是一件非常累人的事情,那时父亲每天不到五点就得起床,因为条件所限,那时的早饭极其单调,一年四季都是煮圪垯,这种饭做起来不但麻烦而很费时间。后来想想父亲之所以费这么大的周折让我们来城里上学,就是他很清楚,要想彻底脱离农村这是唯一的出路。功夫不负有心人,用母亲的话讲就是,不管怎样费劲,最后总算结了茧。几经努力我终于考上了一所中专学校,吃上了所谓的"供应粮"。之后我的弟弟妹妹也先后都如愿以偿,这时父亲也彻底松了一口气。巨大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引起了单位同事的赞许和羡慕,父亲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小时候经常听母亲讲,儿多母受苦。我们家姊妹五人,我排行男孩中老大,所以父亲为我操的心也就最多。一个个都考上了理想的学校,但紧接着就面临毕业分配的大事,按照当时的分配原则,一般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所以如何留到城里就成了首要问题。我一个人还好说,要命的是之前我谈了个对象,成不成的前提就是我俩能否分到一起。这个任务义不宁辞地又落到父亲的肩上。母亲当时说了,就是不给自己办也要先给人家办。话说起来容易,如何办就难了,再说父亲也是一个极其不愿意给别人说好话的人,但事情逼到这份上,不求人也不行了。后来父亲曾经跟我说,那时他去找人要鼓起很大的勇气,但当得知所找的人不在时,竟如释重负暗自庆幸,虽然明天还得去找,而今天却免了一场罪受。不管怎样,我们先后都分配到了较为称心的工作。可父亲还未喘口气,我们就又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在这件事上我没有让父亲操太大的心,倒是老二的婚事让父亲费了不少的心劲。当时老二找的对象是个城里姑娘,人长的也很漂亮,就是看上去有点弱不经风的样子,所以父亲完全持反对的态度,在父亲的思想观念中,找女人还是根在农村的人更本分、老实、靠得住,而城里的女人在他眼里都好像沾了难待候的毛病,又不知道如何孝敬老人,只懂得把自己打扮的花枝招展的,但在兄弟的坚持下,父亲无奈的做出让步。在我的记忆中,这是父亲第一次在我们面前让步。
说了这么多,都是说父亲在家里的功劳。其实这一辈子父亲更多的精力还是都奉献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父亲的文化程度不高,但做事认真、踏实,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所以单位领导一直都很器重他。特别是父亲有一手精湛熟练的打算盘技能,这在他当时所从事的工作中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并且还在一次珠算比赛中获得大奖,后来每每提起此事,父亲那自豪的表情还溢于言表。父亲一辈子把名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宁肯自己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也不愿让人背后戳脊梁骨。那时候父亲手里已经有些权利,但他从来不以权谋私。记得那是个星期天,父亲在家休息,一辆工具车找到老家,那时工具车虽然已经不是稀奇物件,但在我们那的小山村还是极少见的。后来才知道那是一个城边村庄有事求父亲帮忙,就趁着星期天父亲在老家休息送来一些蔬菜和化肥。俗话说有理不打上门客,父亲有礼有节地拒绝了他们的好意。在那个物质极其缺乏的年代,化肥当时对我们家可以说是雪中送炭,但父亲却不为之所动容。当时我就想.也许那个年代的人都是那样,但现在我才知道,也只有父亲那样的人品才能做出这样正直的事来。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就是父亲这样的为人和对工作的态度,赢得了上级领导的认可,所以领导曾两次找父亲谈话要他到本县担任本系统的一把手,可父亲却婉言拒绝了。现在听起来也许很多人不相信,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父亲他不是不知道到县里当一把手好处,正是因为这些,他怕经受住长期的诱惑,毁了自己的名声,辜负了领导的一片好心。这就是我的父亲。
如果说父亲的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教会了我们如何面对困难,那么他对工作的积极和认真的态度更一直鞭策着我们,使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年代,坚守着自己的做人底线,独守着那份责任和担当。曾经有朋友这样劝我说,当所为的人都在疯狂地抢夺食物的时候,你还坚守着宁停三分不抢一秒,那你就等着饿死吧。每每这时,我也只能缄口不言了。当一种观念被社会普遍认可,当一种现象被人们纷至沓来实践时,一切似乎都理所当然了。但我还是相信父亲曾告诫的一句话,人这一辈子不要孤注一掷,也不要祈求奇迹,平淡而负责地过好每一天,这样平淡中也就会出现滋味,出现境界了。
父亲退休后,很多单位曾高薪聘请他,但父亲都一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毅然回到老家侍弄起了土地。更让人想不到的是父亲的角色还转变的很快,李下不整冠,瓜地不纳履,他全然成了一个农民的形象。为此我不知说他多少遍,可父亲还是我行我素,全然不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父亲的晩年生活可以划为二段,从退休到母亲突然去世这十来年的时间里,可以说父亲是辛苦的,但也是快乐的。种着近十多亩的责任田,还承包了村里的一片梨园,最重要的是还帮我们一个个的都照看大了孩子。这对两位老人来说,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对于工作了一辈子的父亲来说身是放松的,心也是愉快的。自从退休后,父亲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迷上了钓鱼,经常忙里偷闲的去村边的河里钓鱼,虽然为此经常受到母亲的数落,但那种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日子,着实也是父亲心理最踏实最惬意的一段时光。可天有不测风云,母亲的突然去世,一下子把父亲的生活打乱了,也把一个原本坚强的父亲彻底击垮。后来在我们兄弟姐妹的劝说下,心情有所好转,并且和我们商量想尽快办两件事情,以完成母亲生前的夙愿。在父亲和我们努力下,两件棘手的事情渐次完成,这时父亲似乎也从母亲去世的阴影中走出,我们悬着的心也总算放下了。但好景不长,也许与饮食有关,也许是心情所至。父亲突然得了脑梗,治疗出院一年多后,由于擅自停药,病情二次复发,尽管及时住院治疗,但还是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看着父亲一下子变成这样,说实话我们都也很难受,但是后来我才真正意识到其实最不能接受的还是父亲本人。那时他出院后拼命锻炼,想尽快的好起来,但收效甚微。渐渐的父亲变得沉默寡言,有时还莫名其妙的对人发脾气。后来我经常的反思,也许这就是命。我想如果父亲的夙愿未了,也许他就不会得上脑梗,如果父亲不擅自停药,他的病情就不会复发,如果他的脾气不变坏,也许父亲就不会得上那要命的癌症。
父亲的病是在他去世的一年前发现的,记得那是在清明节的前几天,父亲突然不明原由地发烧,当时以为是感冒引起的,但反复不见好转,到医院检查时才发现得了胰脏癌。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我们兄妹不知所措,为了不耽误病情,我们去北京进行了确诊。鉴于父亲当时的状况,医生建议保守治疗,所以当时做了个辅助的支架手术就回来了。从北京回来到去世,父亲挨了一年多的时间,这在医生眼里已经算是奇迹了,但说实话,这一年多来父亲也真是受尽了病痛的折磨。说父亲的去世在我的预料之外,是因为那天下午下班后还去看了他,精神也不错,可晩上大慨十二点多三弟打电话说父亲快不行了。就这样,父亲悄无声息地走了,甚至没有给我们留下半句遗言。是的,父亲真的是太累了,他这一生已经给我们留下太多太多的思念和回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父亲去世后,前来悼念的人络绎不绝,这让我们在悲痛之余倍感欣慰和自豪。
时间荏苒,屈指算来父亲去世就快十年了。人们常说,父爱如山。回味父亲的一生,让我们越来越体会到父爱的深沉和伟岸。正是这样才更好的诠释了父爱如同陈年佳酿,时间越久越能品味出他那隽永而绵长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