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子粑
三月三,吃蒿子粑。这个民间传说一直延续至今,我不知道这个传说从什么时候开始,为了好奇,只好在百度上搜索。
蒿子粑的历史渊源,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农历三月初三,并逐渐演变为民间踏青、歌会等活动,其中吃蒿子粑成为重要习俗之一。
蒿子粑的民间传说“粑魂”富有很多的迷信色彩。古代三月三被认为是鬼节,每年的三月三这天,阴阳两界互通有无,两边“人”都会出来放风,晚上十分热闹。阴间的街市张灯结彩,大街小巷挤满“好兄弟”,有龙灯、狮舞、高跷、花船等杂耍活动。“人有三魂七魄”,人们睡觉时,三魂会趁机离体到鬼市游玩,有的游荡于街头巷尾观灯看戏,有的在酒楼茶肆喝酒听曲,有的去见列祖列宗,还有的在湖面泛舟,导致有人的灵魂不能及时回到身上。而大家发现吃蒿子粑人们的魂魄就会回归,于是就有了吃蒿子粑可以“粑魂”的习俗。
记得小时候,三月三这天,母亲做了一些米粉粑,特地留了几个放在锅里,说什么即使人睡着了,魂魄还惦记着锅里的米粉粑,当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只是唯命是从的听着母亲的话,天黑了就不出门。
至于蒿子粑,我没有吃过,从小到大我们吃的都是装心的米粉粑。关于蒿子,长什么样的,我不认识。记得前几天,一位男士在田埂上采所谓的蒿子,我看到后极力劝说,说他采的是野艾草,不能吃的,但对方称是做蒿子粑的蒿子,可香着呢!但我始终不敢下手,怕它们是纸老虎现身。
今天先生买回一些蒿子,可我看还是像野艾草,但先生说,这是一位老人采摘的,应该没错。为了确保蒿子的真假,我用手捻了捻蒿子叶,没想到一股清香扑鼻而来,这一下让我确信。
挑选了一些优质蒿子,经清水洗净后焯水,再把蒿子切成碎碎的放在一旁,等锅里腊肉煸香,蒿子、米粉和水一起入锅搅拌,到了一定的热度,装进盘子再进行搓揉,最后做成粑放到锅里煎,煎后再蒸,这一操作流程还真要有点耐心,要不然,蒿子就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煮好的蒿子粑一旦掀开锅,香气四溢,不仅让味蕾提升了一个高度,更是让胃口大开。
手握刚刚出炉的蒿子粑,再看看咬下的齿印,心想:这也算得上“吃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