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大学依母命,选了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继续这个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就在大学里当教师,当了16年的老师,今年41岁。她完成了父母的期望,在大城市棒着铁饭碗,安定的生活。
在工作单位,每天带学生做实验,闻有毒气味,接触高腐蚀的药剂,每每做完实验嗓子眼都是干的。16年的教学,她没记住一个学生,也没有一个学生记住她。她说大学就是这样子的,老师上完课,合上书就走了,不需要和学生有互动。
从小到大只会读书,不懂交际和钻营,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要么评副教授、教授,要么就升院长,唯独她,16年还是混成一教员。这两年孩子大了,经济压力也大了,她寻思做微商挣些外快,发小广告前把学校教师领导都屏蔽了,但不懂交际仍然是她的硬伤。
儿子正值青春期,全心全意的陪伴并没有换来儿子的好脸色,她成了一个做什么都是错的妈妈,太唠叨、又抠门、脾气大、爱抱怨,一如儿子在她眼里的样子。
40岁,她有了更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那么难管?为什么和老公说不上一句话?为什么被安排的监考最多最远,工资还最低?为什么她总想不起给父母打电话?当年堂堂的学霸,现在感觉什么都不是,哪里的碰壁,在社会这所学校,她成了标准的学渣。
很多的人成长,就定格在走出校门的那一天。当我们会听话的时候,父母就告诉我们,一定要努力读书,考上好的学校,找一份好工作,生活就安稳了。就如同童话故事里讲述的,经历了一系列的苦难,王子和公主结婚了,故事就到了结局。学子们为了挤进那个校门,为了那个美好故事的结局,拼尽全力。
身上社会拼博地父母们从来不告诉我们,找到份好工作,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这种生活艰难程度远甚于象牙塔内。离开学校,只是放下了数学、历史、外语、化学的专业学科,在社会,要处理人际关系、家庭关系、职场规则等等更多更复杂的事情,要想处理好这些,不是多时间去磨,多用勤力补就能做好的,更需要学习和规划。
中国人平均寿命72岁,大学毕业平均年龄22岁,我们另一种生活,要持续50年。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四年,16年的学习,够用50年吗?
这样,就能理解,到了四十岁更困惑的原因了。学校学的,用了十几年了,就像一个银行卡,存了不多的一笔钱,取啊取啊,余额为零了,怎么就为零了呢,怎么办,没有得用了,焦虑不安烦躁就来了。看看同事,想当领导的,从进学校就和领导拉关系了,她在往人际上存钱,喜欢教学的,每年都准备新的课件,她在往教学资历上存钱,想评教授的,很早就拉科研经费,发表文章了,她在职称上存钱。
40不惑,是指那些对自己有长远规划的人,走每一步,都想好了未来十步要走的路。而不惑的人,走一步,看一步,迈一步,停两步,走到72岁,还是在迷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