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有问题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或一对有问题的父母。而这些有问题的父母大致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极度焦虑和不笃定,另一种是只顾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
前者的表现是为孩子报许多的特长班辅导班,把孩子的每一天的每个时间段都安排的严丝合缝,她们嘴里喊得最多的是,快点快点。她们和她们的孩子在人群中永远是行色匆匆的样子。她们的孩子当然也会不负期望地琴棋书画样样拿得出手,她们也当然会收获别人艳羡的目光。
但是这样的父母把自己的所有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造成的结果是,孩子沦为了她们实现自己梦想和价值的工具,她们成为了孩子人生的操盘手。而孩子往往性格怯懦,缺乏独立性。
记得在一期《心理访谈》节目中,有一对母女,女儿十岁左右,孩子除了上学,课余时间和周末被妈妈安排了非常多的特长学习:钢琴、画画、舞蹈、珠心算、英语口语......有一个情景我印象非常深刻,当心理老师问孩子,你觉得你喜欢这些(特长学习)吗?小女孩望着她的妈妈迟疑了一会,一边哭泣一边说喜欢。她的妈妈也忍不住落泪,但当老师问妈妈,你能让孩子歇一歇少点这些(特长)学习吗?她说不能。问原因,她说在她小的时候,她曾经特别渴望学习这些东西,可是自己的父母没能力为她提供这些条件,不然她会比现在活的更好。所以,她发誓不能让自己的女儿重复这种遗憾。
心理老师试图对她进行心理疏导,让她站在一面镜子面前,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你很好我喜欢你。可这位妈妈面对着镜子只是一味地使劲摇头,她连镜子里的自己都不愿意多看一下。她如此强烈地抗拒接纳自己,连心理老师也表示无奈,因为只有当事人有意愿接受心理干预时,所用的手段才能起作用。
这个案例极具代表性,也是“一切为了孩子”这个谎言的最好证明。每个人都有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独特使命,当父母抗拒自我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于是,几乎和孩子绑定在一起,共进退,同悲喜。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变成人生最大的“创可贴”。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第二种父母则表现的比较浅薄。他们不愿意和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面对孩子所有出现的问题都是逃避和放任,准确地说就是不愿意和孩子站在同一个战壕里,拒绝承担自己的教育任务。具体表现为,把孩子往学校一送就“万事大吉”。
前不久,我就在办公室亲历了一对父子的冲突。我正好给这个男孩担任科任老师。课堂上孩子虽然没有不良表现,但是对学习却丝毫不上心,有时候实在无聊了,就会假装睡觉。问了他们班主任才知道,男孩家里经济条件不错,但是他的父亲经常打牌,很少管家里的事,妈妈倒是很疼孩子,只是没多少知识,学习上的事也爱莫能助。
当孩子的父亲来到办公室坐定后,班主任大致说了孩子的种种表现,希望他多和孩子沟通,鼓励孩子。可这位父亲听完后的第一个动作却是指着孩子一通大骂!结果孩子忍无可忍对着他顶撞了起来。这位父亲一看这情景,索性一甩手,走了!当然,临走的时候也甩下了一句话:你这德性,都是你妈惯的!!等他的身影消失在门口,孩子对着班主任说了一句话:老师,疯子的话您别当真!
我错愕地看着面前的孩子,这个十七岁的少年虽然脸上带着不屑,但涨红的脸庞上却挂着泪珠。我开始心疼起这个倔强的孩子,能够想象出,在他的每个成长阶段是如何地艰难和孤立无援。
都说每一个父亲是男孩子心目中的第一个英雄,可眼前的一幕却分明在告诉我,有些父亲的存在只是一种灾难!
像这样的父母,从来没有意识到要亲身投入到自己孩子的教育中来,他们拒绝学习、拒绝承担责任。这种人自身就不能很好地处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所以也不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他们对这个世界已经不再好奇,所以选择了待在自己界定的舒适区,不愿意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探索。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身上的问题永远是父母的问题,只不过表现不同而已。就像那个粗鲁又短视的父亲,他看不到自己的失职,只知道逃避和埋怨。
杨杰在她的一篇教育文中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因为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如果不是在养育他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我们不会去学习和探索,不会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所以说,我们的生命之所以能走向开阔,不能不说是孩子带来的改变。
有一句话说的很好: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意味着我们要重新面对人生的问题,寻求答案,完善自我。
我们并非当了父母,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大号的孩子。我们成长中积累了很多的暗伤(比如那个不能接纳自己的妈妈),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会再次浮现出来,这也是重新审视自己和完善自我很好的契机。
当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也意味着离开心理舒适区,尽管会有煎熬、迷茫和焦虑,但只要我们坚持思考,终究会找到解决的途径。
就像花朵的绽放,无不伴随着集聚力量地摇摆,成长也是一个破茧成蝶、痛并快乐的过程。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愿我们所有的父母都能不放弃参与和思考,和我们的孩子一起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