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不是论文、不是学术文章,我是把它当散文来读。
木心很童真,很开明,是个透明的人,这点像我,我喜欢;是个很率真的人。他十四岁就写作,一直到五十岁,他说,这是他的准备阶段。大量文稿被收缴、被烧毁。是文学害了他,他成了“反革命”,坐了牢。我就想起我们插队时,要反对村干部的官僚主义,还要偷偷地,生怕被什么人听到了,告密,我们便成了“反革命组织”。当时的陶家兄弟就是那样被诬陷,抓住、坐牢、枪毙。二十年以后才平反,有什么用?!
木心讲,他读《圣经》是把他当散文来读;还有一些哲学著作,也都是读它的“文学”。读出来,你便受到了熏陶,得到了滋养。
我有多少年不读书了?八十年代,我是刚参加了工作,一边读书、一边练习写作。这样十年。九十年代就厌世,想要成仙,不在人世间混了;这样又是十年。两千年以后就又读书十年,是在电脑上读,电子书,也不做笔记,也不做卡片资料。
木心,原名:孙璞,出生于浙江乌镇。中国文学大师,画家。木心:“木铎之心,素履之往。”意思是:即使穿着草鞋也要前往。比喻人用朴素坦白的态度行事,而且专心致志。也作:质朴无华、清白自守的处世态度。
《文学回忆录》是木心讲述;他的学生陈丹青笔录(1989——1994)。发表于2020年。
他是在美国纽约几个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艺术家们凑到一起,请木心为他们讲文学史课,那点可怜的听课费养活着木心。他讲了五年。后来他的这些弟子们各奔东西。晚年,木心回到了乌镇老家。死时留下上百万字的讲稿,是学生陈丹青整理发表的。先生生前是不让其发表的。他说书中的观点,只代表他自己的观点。
我的这本书是朋友送给我的,他都没看,崭新地送给了我。是上、下两册。五十万字。
说实话,在未拿到此书前,我都没听过“木心”这个作家(过去好像也听过他的经典散文,但没留意)。
翻阅此书,首先感到语言特别,有点“台湾味儿”,但和台湾的李敖也不一样。台湾三毛的散文我也很喜欢读。
我读《文学回忆录》就是在和陈丹青一起上大学的文学史课,接受导师的教育。但我不能说我是大学生。
大学的课程我也上过,但没有参加过考试,所以,……怎么说呢,《形式逻辑》、《美学》我也读过,叔本华、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他们的伟著我也读过一些,可究竟是读过就很快忘记了。甚至是书名、作者都不能记起,更别说故事内容,历史背景更是不甚了解。
远在八十年代,那时文学热,我也想做个文学青年。我从老师那里借来大量文学名著阅读。老师以为我做研究、写论文。其实自己啥也不懂,抱着本砖头厚的书在树荫下、躺椅上装模作样地冒充“文人”。什么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司汤达、契科夫、海明威……我尽是看这些名著,什么武打魔幻,科幻、侦探小说也拿来读,不过这类小说读得很少。那些“深刻”的小说固然读不懂,也还是要硬着头皮读下去,也将其“醒世格言”记在卡片上。还记一些创作经验。自己也想当作家,练笔,写一些自己熟悉的故事,说到底,哲学方面的欠缺;功力不够,故走不远。我读了木心的这文章才知道是这个原因;当然还有文学理论这方面的欠缺。那时,在一厂,我的朋友康小明推荐下,我才去了太原听了几位作家的讲座,也带回十多本文学写作方面的书籍,也都通读过。可我依然不会写小说,尽写些“形而下”的东西。这怎么能发表?又怎么能算得上文学作品?
我读《文学回忆录》是在受教育、学知识、长见识。木心讲:人家说个东西,我不知道,我就感到惭愧;我要做一个博学的人。
曹雪芹可以比肩莎士比亚,莎士比亚不知中国有本《红楼梦》,要是知道了,读了,羡慕死了!这是木心说的。木心推崇古代的屈原,把他比作文学的“塔尖”。
对于好的文学作品,我们只需要远远地欣赏,而不是什么妄加推测!
——我赞成这句话。
读书不但能增加我们的知识量,还能够增强判断是非的能力。
木心说:“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
再看看他又怎么说:“古代只有文学,没有作家,个人完全湮没。洞窟壁画,从不签名。”
“那时的哲学家不写书,学生记下,宗教家更加如此,由弟子传。苏格拉底从来没有用笔写下东西。孔子也无缘可考写过东西。老子也不写,逼了,才写(过关时)。耶稣、释迦牟尼,都不写东西。荷马是文盲、盲人。”
“战争是兽性的暴露。”
“一切伟大的思想来自悲观主义。”
“善,因是无报偿的,才可爱;恶,因是无恶报的,才可恶。”
“基督教,佛教,都是平民的宗教。道家思想(不成其为宗教),极端贵族的。”
“艺术以最少的材料,表呈最多的涵量。”
毫无疑问,我们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要有一个前期条件,那就是要有很好的文化修养、文化背景和一定的阅读经验。你要具备了这一切,接下来的就是多读。三遍五遍地读,……把那圣经读了一百多遍!
而我呢?读一遍都费劲,更懒得去读三遍五遍,更别说读一百遍了!没有耐心,没有专研精神。木心就说,读十本书,不如一本书读十遍!
作品本身毫无意义,解读很重要;解释作品是读者的事“……在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读文章最多的大概就是自己写的文章了,一篇文章写出,我要读上十多遍,边读边修改,到最后还是不太满意。
又记起,八十年代在一厂,厂里要编纂出版一本文学集,结果书印出来后,一看,错别字连篇,不忍卒读;错误百出,还佶屈聱牙,我当下就把那书扔到垃圾箱里,“什么玩意儿!”
我不知这书在出版之前校对过没有?负责此书的人是干什么?怎么如此不负责任?
——那件事影响非常不好!到现在我还耿耿于怀,因为那上边也有我的一篇文章。
写书、编辑书、读书都很重要,来不得半点马虎!
我们阅读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写“读后感”、作评价。这时你所呈现的不是阐释作品的意义,而是呈现读者自身的才华。说实话,能读懂文章的人不多,能写出评论的读者少之又少。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文学又是有层次的:诗——词——曲——小说,在“诗”的前边是“经”,写“经”不是一般的人。“小说”又分为高雅(严肃文学)的和通俗的。
我就是那个不会读文章的白痴。过去读不懂,现在依然读不懂。要说我在读书那就是在骗人。
我没这个耐心。过去很忙,要在很短的时间里掌握大量知识,方方面面的,凡是我不懂、不知道的,我都想去了解、掌握。然后就急着动笔写作。结果是:写了烧,烧了又写。有时同时要写两三个长篇,结果是一个也完不成;写着写着,自己看着都没意思,算了,也就废了;残稿多了就烧掉。
过去没时间多读书,现在退休年衰,看一会儿书就目眩头晕。上次一篇稿子读了三次,用眼过度,竟然大脑供血不足,头晕,呕吐,躺在那里一个下午吐了三次,饭没吃一口,一个下午躺在那里动都不敢动一下,简直难受得要死。我想:这辈子的文学梦都难以实现。写,写不出;读,读不懂。你说,我活这一生是不是毫无意义?
有时我又在想:那么多的人,根本就没有阅读能力,却又成天在那里读书,买书。堆了一房子的书。你让他说出一两本书的内容(更别说让写文评了),他干张着嘴,却什么也说不出……想到这些,我就又释然开怀大笑,又装作“我是个文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