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说什么”相比,我们往往更在意“是谁说”。因为说话者的可信程度,决定了我们接受信息的基本态度。所以,想要把话说到别人的心坎上,你就先得注意建立自己的可信形象。
1.销售员常用的三个“F”
你可以挑战对方的常识、经验、品味......但是不要挑战对方的感受。
第一个F,是“Feel”,“感觉”的意思。也就是说,要改变对方,你不能急于否定,反而得先承认“对方的感觉是真的”,主动向他靠近一步。这会降低对方的防卫心理,让他觉得你是有诚意要跟他沟通的。
第二个F,是“Felt”,“感觉过”的意思。说完对方的感觉是真的,要再往前走一步,说你“体验过同样的感觉”,让对方相信你跟他在同一条船上,这样你跟他的关系就会更近一步。
第三个F,是“Found”,“发现”的意思。当对方开始信任你,觉得你跟他站在同一边,是真心了解他的感受的,这时候你再话锋一转,去谈你现在发现的新感受、新体会,对方也就容易被你说动了。
以上这三个“F”的步骤,最妙的地方在于,它会让你的话听上去不像在说教,而是一个共同经历的过来人,在分享自己的经验,后者的说服力,是远远高于前者的。
三个“F”的说服技巧,还可以帮你安抚他人的情绪,劝说他人改变心意。
2.你说有缺陷,我却更想要
比起一个完美的东西,人更想要一个“我需要”的东西。
缺点和特点,只有一线之隔;特点和优点,更是一体两面。如果别人眼中的缺点,正是你眼中的优点,那你就会更加中意这个对象。就好比笔记本电脑用户通常都讨厌“笨重”,但是在追求极致性能的游戏玩家来看,“有质感”,反而是性能的象征。
所以,想让人接受你推荐的东西,与其无的放矢、漫无边际地彰显优点,倒不如承认它有缺陷,只是这个缺陷正好符合另一方面的需求,所以反过来说也是另一方面的优点。转过这么一道弯的优点,才是最容易让人接受的优点。
当然,这个话术的本义不是强调这些缺点,刻意贬低自己推荐的东西,而是要把重点放在“不合适”上,也就是纯粹的“需求不符”。只要按照“缺点可能是另一方面的优点”这个思路去想问题,人人都能成为金牌推销员。
3.我不是站在你对面,而是站在你旁边
一旦对方觉得你懂他,你说的话就是他想听的话。
除了在推销场合,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都可以使用这个说话技巧,让对方感到你跟他是站在同一边的,从而增加对你的信任度。
比如,跟老板汇报题案的时候,你可以一开始就说出老板的顾虑,来获取他对你更多的信任。举例来说,假如你的老板是个特别抠的人,最在意的永远是预算,那你可以这样开场:“我猜,您在主要顾虑的是预算从哪来,不过您先别急,等一下我就介绍给您听......”
当你一上来就点破老板的顾虑,那他就可以专心听你后面的内容,不然老板会一边听你汇报,一边心里在嘀咕:“那钱呢?钱从哪儿来?”你可能就是白讲了。
4.话说八分满
有时,你把事情形容的太好,别人反而会怀疑你是不是在夸大其词。
用自己的经验,作为评论的基础,主动限定评价的适用范围。这样做,既可以避免自己承担无限的责任,也可以增加你这番话的可信度,更能让人觉得你是个靠谱的人,可谓一举三得。
一个评论能够具有权威性、可信度,并不是因为这个评论不可能错,而是如果它有错的地方、不精准的地方,要恰如其分地说清自己的依据是什么、是在什么意义上讲的,针对什么具体问题,有什么样的实用范围和限度,这样才能让你的评价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
5.细节的想象,让行为落地
但是动机,聊一万年,也聊不成行动。
让人“说到做到”的技巧--在话语中,引发对方对细节的想象。具体的说法是:你打算什么时候,具体怎样做这件事。
总之,当你想推动一件事落实的时候,不要让人想“做不做”,而是让人去想“如果做这件事情,会有怎样的细节”。对细节的想象,可以帮助落实一件事。在讨论细节的过程中,人们好像立刻就“参与”,那么这件事就不再遥不可及,而是一下子拉到我们面前。
不要以为这招只适用于诱人吃东西,在增强自律,例如让人节食方面,“想象细节”,也仍然是一种成功的思维引导话术。
比如说,你的朋友想减肥,却总是停留在嘴上说说,这个时候如果你只讲“控制饮食”是没用的,倒不如直接问他:“那你晚上想吃什么?”这样一来,“控制饮食”就从一项空洞的原则,变成了具体的细节。而只要他开始认真想象,一个节食者的菜谱应该是什么样的,晚上真正做到节食的可能性,就会比较高。
当然,在这里,发问的一方并不是在用更高的话语权力,来迫使对方行动,而是通过讨论让对方进入对细节的想象,让他觉得真的要去做这件事了,接下来落实到行动才会比较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