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号作为孩子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委员长,我将组织德艺小学五四班的孩子们去看望孤寡老人。8月5号上午和孩子说了这个事情,孩子表示不想参加。做了一会儿思想工作,孩子表示还是不想去。好的,不去就不去吧,我就放弃了。到了晚上再次孩子一起探讨去不去的问题。因为第二天要去接他的几个同学,我真的很需要他的帮助。当我把这层意思告诉给他的时候,孩子表示同意了。这里我看见了孩子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目中有人)
第二天早上我很早就起来了,心疼孩子每天睡得很晚,(目中有人)一直等到六点半开始叫醒孩子。叫醒第一遍,孩子答应没起床,五分钟后,叫唉第二遍,孩子仍旧答应但仍旧没有起床。着急评判之心顿然从心里升起。这个时候,我第三次喊他的口气开始有点不耐烦了,(目中无人,没有真正的去看见孩子)眼看时间越来越近,当我第四次喊他起来的时候,情绪已经失控。开始粗暴的掀起他的被子,孩子自然的是非常反感。(严重目中无人,开始发泄自己情绪)这个时候我开始和孩子讲道理,什么这是班级活动呢你要参加啦,你昨天已经答应好了呀,你怎么能够这么不讲信用呢等等(目中无人)(事后想一想,冲动是魔鬼这句话真的没说错)这个时候爱人也加入到父子大战的行列中来,开始极力劝说孩子。孩子内心充满了委屈,躲在被子里开始哭泣。
我开始冷静下来,孩子不去参加班级活动最坏的结果是什么?他不去好像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损失,无非就是失去了一次集体活动的体验。这个时候我口气开始变得柔和起来,算了他不去就不去了,时候不早了,我要走了。(这个时候我更多是开始换位思考,慢慢的做到目中有人)此刻我心中不停的默念,孩子的感受最重要,怎样更好的去看见孩子。时刻保持觉察也能有助于我们缓解情绪。
在开车上班的途中,同事的一句话再次点燃了我的怒火,你组织的活动孩子怎么能不参加呢?其实在我们大部分人的固有的信念价值观中,我们都是这样认为的。1,我是活动的组织者,自己的孩子都不参加,还怎么去说服别人的孩子还参加呢?2班级活动,肯定要少数服从多数,你都在家里玩,怎么能够不参加呢?3昨天你已经答应好了,帮助爸爸去接你同学,怎么能够出尔反尔呢?4爸爸是活动的组织者,自己的孩子都不参加,我的面子放哪了?5早上我喊你喊了三四次,这点面子都不给,你让老爸的威信在哪里呢?当我在这样想的时候,怒火再次充满了我的胸膛。胸口堵得非常难受,开车的速度提高了不少。(这个时候又开始变得目中无人,情绪再次升起)
开车到了公司,开始和同事打招呼准备过早,情绪慢慢平静下来。还是思考如何把这次活动组织好,这才是最重要的。看来打破状态,重定焦点也是缓解情绪的方式之一哟!过完早后,开始从容的和儿子同学电话联系,顺利的接到孩子同学。
在活动进行中,也有几位家长关心的问,怎么没看到你的孩子呢?这个时候我早已把面子抛在一边,从容的回答道,孩子今天在家要偷一个小小的懒,没打算过来参加这个活动。此刻我已经不是孩子的家长,我是活动的主要负责人,我要为本次活动的顺利进行负责任。当我这样想的时候,我的情绪早已跑的无影无踪了。看来身份定位也是转移情绪的好方法哟!
活动结束后,回家怎样去面临我的孩子。我有三种选择:一,回家把孩子暴打一顿,发泄自己今天的不满。二,回家后给孩子脸色看,把孩子当空气看,他说什么我都不理他。让他受到一些必要的惩罚。三,和往常一样,就当作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很显然第一种不是我想要的结果。在第二种和第三种处理方法之间,我陷入了纠结之中。
后来我又想到,为什么今天早上会有这样大的反应。上述五点就是我在这个时候想到的,究竟是我的面子重要还是孩子的感受更重要?孩子有没有错呢?孩子只是真实的表达他内心的想法,如果是我们小时候的话,我们有没有这份勇气去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呢?答案显示是不敢的。那孩子是不是比我们小时候更加勇敢呢?同样作为一名父亲,我是不是比我的父亲更加睿智呢?当我把我自己定位成睿智的父亲这个角色开始时,我的心中开始有了答案。显然第三种优于前两种。
当我们要举行一个活动时,孩子选择是否参加,我们是无法掌控的。但我们可以控制的是自己的情绪。如果我们当时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我们可以及时的保持觉察,及时的把情绪收回,反观自己,向自己的内心要答案,把注意力收到自己身上。而不是一味去指责别人。把一切交给对方去体验。这样双方的关系就不会向坏的方向发展,关系好了一切都好说,让双方都在体验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