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去一个百货店买东西,偶遇一个婆婆在买电饭煲。在她和店主的谈话中我得知,她和儿子媳妇没住在一起,不过平日里她会去他们那里看看,最近媳妇在她面前提了好几次,看中了一款电饭煲,可是舍不得买。
这个婆婆半玩笑半无奈的说,媳妇都在我面前提了好几次,我给她买了算了,不然说不过去,再说,我还指望人家养老呢。
“我还指望人家养老呢!”这句话有巴结儿媳的意味,也说出了多少婆婆心中的无奈。
可能大部分婆婆是真的想指望儿媳和儿子一起给她养老,毕竟儿子儿媳是一家人,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摘开儿媳,说只想让儿子养老,不指望儿媳一点,是不现实的。所以巴结巴结儿媳,对人家好点,以此换取人家日后的回报也是无可厚非的。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多婆婆心知肚明,儿子赡养自己的心是受儿媳的影响的。比起自己,儿子与儿媳的关系更亲密一些,如果得罪了儿媳,儿媳日后干预,儿子给自己养老的心,势必会大打折扣。
举这个事例,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曾几何时,儿女赡养父母好像已经不再是天经地义了,这其中加了很多有偿条件。
除却儿媳或者女婿的干预影响了子女赡养父母的心外,还有很多原因导致这个问题的产生。
“我们生活压力很大,而父母有能力,却从不帮衬我们,所以,他们老了我也不会管他们的!”
“养老虽然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但我们工作忙、没时间,所以有时间照顾不周我们也很无奈。”
“父亲卧床多年,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么多年,孝心早就磨没了!”
“我是女儿,早嫁出去了,父母把财产都给了儿子,所以应该是他们赡养父母。”
“父母偏心弟弟,给他分的家产多,就应该他们赡养。”
诸如此类的原因层出不穷,总结起来,会被无偿赡养的父母必须具备这些条件:自己还能干的时候帮助过儿女,不管是出钱还是出力;对子女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的;自己身体硬朗,不拖累子女的。
而且这些条件的前提还是,子女有能力,有时间,有孝心的。
可能还有些父母会说,我有钱,有养老金,有保险,我老了之后可以住养老院,请保姆,不指望他们!
但是我相信他们的心里并非底气十足,保姆和养老院工作人员虐待老人的新闻层出不穷,他们敢说,自己就一定能遇到一个心地善良的?而且,即使养老院的护工照顾的再好,也不能替代儿女在父母心中的地位。
多悲哀!有多少父母在深夜想起子女小时候的可爱模样时泪流满面。
中国人向来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可是真正到了孩子生出来的时候,有几个人是带着目的性的去养?有几个父母对子女无怨无悔付出是因为怕孩子以后不管自己?有几个父母因为孩子不听话而减少自己的爱?可以说,大部分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意的、没有目的性的。
当然了,这其中排除一部分毫无责任心、生下孩子扔掉或者不管或者送人或者虐待的那一部分父母。我们这里所说的,是大众化的大部分父母。
自从有了儿子后,我是深有感触的,每当看到儿子软糯糯可爱的模样,感觉怎么也爱不够,那会只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只想着把最好的给儿子,只要他健康快乐的长大就好,仅此而已。
但是为什么父母子女的关系走到这一步?我思考了一下,有中国几千年传统的影响,有父母的原因,也有儿女的原因。
中国的父母活的比任何一个国家的父母都要累,好像他们永远都怕孩子过不好。
年轻的时候要养子女,老了还要替子女分担,帮他们带孩子,又出钱又出力,有的甚至还帮忙带重孙!经常听到一些农村婆婆说,奶奶带孙子是天经地义的,瞧,不用子女动手,自己都给自己带上了枷锁。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很难被改变。
说有父母的原因,其中又牵涉传统观念的影响这一个原因。还有些原因就是父母对子女教育不当,过分娇养,事事都替子女做在前面,让子女有了“你为我做什么事都是应该的”这种想法,某一天你不想做了,做不动了,子女自然接受不了。
不排除有些父母,不知道体谅子女,子女对她们有怨言也是情理之中。
特别是不愿带孙子的一部分父母,这个问题可能是现今社会婆媳、父母子女之间最大的一个问题了,也是影响赡养心的很重要一个原因。
虽然现在人们思想进步,大部分都认同“带孙子不是公婆的义务”这个思想,但是,当你因为没人带孩子而放弃工作,或者一个人手忙脚乱的带孩子的时候,说对父母没怨言是不可能的。自然而然,赡养父母的心就打了折扣。
子女的原因就很明显了,有的是没有孝心观念,指望他们养老想都别想;有的是依赖父母惯了,自己尚且不能自立,谈何赡养呢;有的确实有心无力,赡养父母了,生活不睦,不赡养父母,自己的良心过不去;有的是道德法律观念不强,没有认识到赡养父母是儿女应该的责任这一法律规定
当然,不排除还有一部分有孝心的人,他们愿意无偿赡养父母,但是这个数量不会太多。而且在这个节奏快,人人都浮躁的年代,这个数量会越来越少。
总而言之,中国式父母的悲哀不是一时一日一年才有的,想要改变这种状态前路漫漫,还需要父母自己觉醒和子女观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