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胡同博物馆 2019.2.24
老北京的历史和故事,大多数藏在了胡同里。如今要想探寻这些宝藏,就要到胡同里去走走。
在东四南大街的史家胡同里,有个史家胡同博物馆,作为北京唯一以胡同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设计独到、布置精致,小小的两进四合院里充满了人情味儿。
您如果是老北京,您会在这里看到已经依稀远去的旧时记忆;您如果来自他方,您会在这里触摸到这座城市的脉搏与灵魂。
胡同里的四合院
今天,请您和我一起走进史家胡同博物馆,去重拾一段关于老北京的记忆。
在参观展览之前,我们先看看这座四合院。
进入到博物馆室内。第一部分像个序,概括地介绍了北京的胡同由来,史家胡同的得名与变迁,史家胡同沙盘,以及收集来的老北京四合院的旧建筑构件。
第二部分: “人艺摇篮”,介绍了史家胡同20号的故事。
从1950年华北人民文工团扩编更名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老人艺)起,史家胡同20号院就成了新中国话剧的摇篮。1952年6月12日,“老人艺”话剧团正式在20号院成立,人艺“四巨头”欧阳山尊、焦菊隐、曹禺和赵起扬,以及叶子、于是之、林连昆、蓝天野、舒绣文、英若诚等等老一辈话剧艺术家都是从这个院里走出来的。老舍先生虽不住在这里,但他在丰富胡同的小院离这里不远,走路也就20分钟,所以也是20号院的常客。
第三部分: 近代教育,记述了史家胡同59号的故事。利用部分庚子赔款派遣赴美留学生,设立左翼宗学,如今赫赫有名的史家胡同小学在历史上也曾作为赴美留学生的考试地点。
第四部分: 凌叔华、陈西滢纪念展
讲述了博物馆所在院落的原主人夫妇的故事。凌叔华作为民国三大才女之一,经常在自己居住的小院举办当时画家名流的聚会,被称为“小姐家的大书房”。当年陈衡恪、齐白石在这里组织过画会,泰戈尔在檀香木片上画过莲叶和佛像。也是在这里,凌叔华结识了丈夫陈西滢,并在这里养育了女儿陈小滢。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再现了凌家大院作为老北京民居的生活场景,比如后院里的有很多典型的老北京的花卉和绿植,玫瑰、牡丹、枣树、石榴树,还有一架爬满的藤萝。所有的这些,都是依据凌叔华回忆的细节而布置的。想来,老人如果在天有灵,也应该会对这样的布置感到欣慰的吧。
第四部分: 胡同名人
介绍从史家胡同走出的各界名人,简直是群星璀璨,熠熠生辉。
第六部分是个“奇怪”的部分,叫做“胡同的声音”。
一间像录音棚一样的小小工作间,布置了专业的音响设备,只要点击触摸屏,就能够听到不同的胡同声音。这些声音分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前、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三个阶段,分春夏秋冬共70多种声音。“警哨”、“脚铃”等声音需要听音才能对上号,“震惊闺”、“虎撑子”等声音甚至闻所未闻。不仅如此,这里还收录了不同天气的胡同声音,让人仿佛一下就穿越回当时的情景。另外还录制了老北京叫卖大王崔燕民模仿的三十多种老北京叫卖声。
第七部分: 时代记忆
似乎这里更接地气儿:铝质饭盒、老户口本、老公交月票、瓷热水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聘文(复印件)、旧时家庭用的笸箩、小阳伞……
第八部分: 怀旧生活
是老北京家居复原,共两间,一间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间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房间里,一床一桌,两椅两箱,木质家具十分简单,半导体收音机是摆放在房间的“大件儿”。七、八十年代的家庭布置则逐渐时尚,室内有了组合家具,应了当时“组合家具沙发床、黑白电视放中央”的流行语。这些物品大多是从居民手中征集到的,它们就像历史的见证者一样,记录了史家胡同的变迁,可以唤醒我们每一个人的集体记忆。身边正好有参观老人窃窃私语,“这个当年我们家也有……”。
还有剪纸展
再看看各种门
再在文创社瞧瞧
您是不是也想亲自去感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