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课有四十五分钟,一分钟大概能说十几字。
如果课堂也分前奏,高潮,结尾的话,那么一进课堂的导语部分就是前奏。当然进课堂之前还要注意一些礼仪,比如学生起立行礼时教师要回礼,回礼可以是问候,也可以弯腰致意,我通常为了节省体力,都是深深的弯一个腰。
走上讲台后,要先环顾一圈教室,结束刚才下课后的混乱状态,三秒钟足够,有时候要的就是一种姿态,一种老师尽管没有要求,斥责,但已经示意安静的神情。
等到学生双双瞩目于你的时候,就开始了一节的课程。课程一开始,还是刚才讲的导语部分,一节课的开端决定整节课学生的听课兴趣,效率,我一般选择一些与学生有关的天气,生活,周围众人皆知的及时新闻,或者学生喜爱的明星的近况等来做导引,关乎学生自身的,或者他们都关注的事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开端引好了,就开始进入正文了,语文课的正文当然就是课文了,无论是现代文,文言文,诗词歌赋,都是需要先读课文的,得先知道它讲什么,作者写的什么,才可以进行讲解。
这就涉及朗读的问题,因为我带的是普通班,班里的学生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课后留的作业往往不及时完成,也没有预习的习惯,所以需要先在课堂上引导,涉及到语文学科,就是扫除生字词,读通句子,能够顺下课文来。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朗读能够带动身体诸多感官,比如眼睛,嘴巴,耳朵,还有双手,这样集诸多感官一起的朗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自信,还能认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印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多了,有可能不用讲解便自通,何乐而不为?
扫除了生字词,就如同扫清了前路的障碍物,熟读成诵,最好。
接着就正式进入课文,讲解课文的终究目标是洞察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主题,但是主题就如巫山一般,笼罩在外面的是层层白云,缕缕雾气,还有杂草荆棘,想要探寻巫山的真面目,就需要拨开迷雾,去除杂草。
落实到文章中,就是作者为了炫耀自己的才华而运用的那些修辞也好,拟人也罢,平铺直叙好,感叹疑问也不错。把这些弄明白了,再探索作者的真实意图,才算完成。
当然光这些还不够,还需要搜索一些前人的评价,以做润色,以突出作者写的这篇文章有多出色。
最后毕竟我们国家大环境下还是应试教育,必须出几道题来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如果都答对了,说明本节课的内容完全掌握,最是完美不过。
最后,如果能点名几个同学站起来,讲讲自己学习本文的心得体会,不仅是对课堂气氛的一种活跃,还能检验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洞察能力,创新能力,再来一句,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