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是个王八蛋,是一个让我们又爱又恨的纨绔子弟。我们隔一段时间就会质问它,钱能买来快乐吗?钱能买来幸福吗?钱能买来时间吗?
我的回答是,当然能。
购物车能毫不犹豫清空,难道不快乐?能让父母不会怕花钱而有病就去看,难道不是幸福?旅游时候几千块的机票比几百块的火车票,省下来的时间也许超过一天。
嘴里说着钱没用的人,一般是没什么钱,并且没有办法获得更多钱的人。想要有钱,必须先承认钱的用处多么大,对于自己多么重要。
这世界所有前进的动力,基本都源于欲望。
看着像个老人家一样步履蹒跚前进的银行存款,看着购物车里几万块没法清空的货,我的欲望就上来了。
于是乎,有人给我推荐了《穷爸爸富爸爸》。
你对生活屈服了,不敢承担风险。你的确想赢,但失去的恐惧超过了成功的兴奋,事实是从内心深处,你就始终认为你不可能赢,所以你选择了稳定。
这是许多人的常态,我们给自己挖了口井,跳了进去,然后安稳得在里面享受冬暖夏凉。
我们看着蓝天也会想要出去看看,但是我们知道自己是只青蛙,就算一时兴起想蹦出去,也会因为不断从潮湿的井壁上滑落而放弃。
我们潜意识里认为,成功是人生里加分的题目,而不是必考的题目。
看着名人的自传,大多数功成名就都在赌博,他们总会在一个重要的时刻赌赢。我们会感叹他们的运气,而忽略了他们那种我们无法做到的孤注一掷,与失败后大不了从头再来的心态。
是我们自己煮了一锅温水,跳了进去。
如果你认为我有病,你得想法儿改变我;如果你认为问题在你那儿,你就得去学习,然后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大多数人认为世界上除自己外,其他人都应该改变。让我告诉你吧,改变自己比改变他人更容易。
世界上最不缺的是借口,当问题发生时,我们总爱先把自己撇干净,找出一堆所谓的客观原因,证明问题不在自己身上。
似乎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永远是责任在前,处理在后,形成必须骂一顿才去解决问题的奇怪习惯。
说到底是我们都太爱自己,现实世界里是败寇,那精神层面上总得当个王。
有人说鸡蛋从外部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是生命。
而生活无论内外打破都算成功,前提是必须打破。
你会选择哪个?
大多数人都希望有一份工资收入,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有恐惧和贪婪之心。先说恐惧感,没钱的恐惧会刺激我们努力工作,当我们得到报酬时,贪婪和欲望又开始让我们去想所有钱能买到的东西。于是就形成了一种模式。
“什么模式?”我问。
“起床,上班,付账,再起床,再上班,再付账······他们的生活就是在无穷无尽地为这两种感觉而奔忙:恐惧和贪婪。给他们更多的钱,他们就会以更高的开支重复这种循环。“
我们每天都很忙,在流水线一样的工作上被无形的东西推着走。我们不知道那是什么,只知道没工作就会无法生存,有钱就会安心。工作似乎成了我们生存里面最重要的事。
克服恐惧和填满欲望已经让我们疲惫不堪,我们压根没办法思考是否陷入死循环,是否有别的路可以走。
一般人对于负面情绪的恐惧总是大于未知事物的欲望,于是我们仿佛置身金钱漩涡中,无法自拔。
想从旋涡中逃离,需要的是足够大的欲望。只有你真的想要,你才会明白你应该怎么做。
可我们成年人却往往太过于自负而不肯承认看不懂其中的含义。
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少问为什么,而越来越多理所当然。我们认为已经读懂了世间大多的规律,我们面对不确定的时候,选择胡诌来自欺欺人,为的只是捍卫自己毫无意义的面子。
说到底,我们是太爱自己。
财富就是支持一个人生存多长时间的能力,或者说如果我今天停止工作,我还能活多久。
如果不考虑现实情况,你会选择什么工作呢?
如果真的自由选择的话,我当然选择不工作。
工作大多数是为了生活,为了薪资,为了生存。这一点对于异地工作的人应该最有感触,每个月的工资都被房租、三餐、交通、水电等等固定支出扣得只剩下零头。
我们也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是走完了之后还能吃几天饭都不知道的话,谁敢走?
工人付出最高限度的努力工作以避免被解雇,而雇主提供最低限度的工资以防工人辞职。
位置的不同决定了我们付出的不同,而钱就是最直接改变位置的东西。
并非是要说钱有多万能,而是进一步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人人都想上天堂,却没有人想死。
我们爱看名人的自传,看的初衷是因为他们成功了,他们身处各行各业的天堂。
自传里我们看到他们怎么一步步经历各种濒死局面,然后熬过来了。我们感叹着他们的果断、远见、坚忍,也感叹着他们的运气,总能在关键时候遇上机遇。
关上书后,我们记得的大部分还是他们的成功,记得他们到达天堂的路,却忘了那些分叉路口。
所以当我们还是站在分叉路口,而熬到不了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