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老师一定都有灌输过“木桶理论”,要求我们补短板,不要偏科。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不难发现“木桶理论”在很多地方误导了我们。
举个简单的例子,家中,你会发现父母都是避开自己的短板在生活。
这个理论害了很多人很长时间,“木桶理论”的确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的合理性需要被划定范围,而不是无限制地运用在个人成长上。
因为在个人成长上,局限性大于合理性。
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这个逻辑很容易理解。所以,老师就会告诉你——不能偏科,要综合发展,各科成绩都好了才能考好大学,而我们所能看到的大部分事实也的确是综合成绩好的同学比某个单科成绩优秀的同学考上好大学的概率大。
在一个组织当中,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优劣不齐,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所以不能说它是骗人的,因为有这么多的的事实摆在这里。可事实并不等同于全部的正确。
我们能显而易见地看到组织的最低水平可能会决定整个组织的整体表现,所以我们从小就被洗脑不能有短板,所以我们的整个教育系统都是着围绕着反短板效应设计的。
换句话说,不是学校的表现在支撑了这个理论,而是我们用这个理论去设计了我们的教育系统。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毫无疑问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但请注意,这里有个前提——木桶是由很多木板组成的,组织也是有很多板块组成,所以这个理论能适用于组织。
但这里就有个很容易被偷换概念的地方——我们错以为自己是个组织。
固然,对个人而言,我们可以有多个技能木板,组成我们自己的“木桶”,但是我们忘了一点——我们在系统中也只是木板,而不是木桶。
而我们在系统中存活下来靠的是我们最长的那块木板,而不是最短的那块。
如果偏科是一种错误,那么可能错的最离谱的就是那些取得了最伟大成就的人们,因为他们几乎都只耕耘自己擅长的领域。
读书读到博士往后,会发现研究领域越来越窄,也越来越精细。
在职场上,如果同事告诉我他什么都擅长,也相当于告诉我他就没有特别擅长的,我会谨慎地选择是否与他搭档。
在生活中,我们也不是什么都会,扬长避短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如果我不会也不喜欢英语,未来也不打算靠英语吃饭,我还会把精力放在英语上,而不是发展自己的强行吗?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如果你以爬树的能力来衡量一只鱼,它终其一生都会认为自己是个蠢才。”
最近,17岁的浙江游泳小将潘展乐追平宁泽涛全国记录的新闻一经传出,让更多人质疑了木桶理论。
他的教练说不让他下水就会令他浑身难受。是的,按照木桶理论,潘应该去弥补自己的短板,而不是发挥自己的长处。
有人会说,那是天才,普通人不能比。除去这一项,他也是普通人。
他只是恰巧早些发现了自己天赋而已。遇到符合的样本,我们就采用,遇到不符合的样本就排除在外。如果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为什么要将一部分群体排除在外,这种理论本身的不可证伪性恰恰告诉我们它的不可靠。
在传统的社会,一个人需要做很多事情,所以一个人可以是一个系统。但是这现代社会,专业越来越精细化,我们个人的角色更多的是木板而不是木桶。
某种程度上来说,用木桶理论要求个人,是在培养个人英雄主义,我们希望这个人是个超人。但反木桶理论更多地是强调团队精神,承认我们都只是普通人——是那块组成木桶的木板,而不是木桶。
当我们能承认自己只是一个木板,为了不成为木桶中最短的木板,我们要把自己的木板中最长的那个木板修炼得最好,往往最高的木板就代表你自己,你有多高的杆子就能打多高的枣子。
我们要花一生的时间去寻找并修炼自己最长的杆子。但是在学校,需要应付,也就只是应付罢了。
我们只是普通人,这一生时间有限,没有那么多可以发散的精力,能做好做精一事就已经算是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