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日:“盍彻乎?”日:“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演义式解释:
先说说其谥号这东西,它是古代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等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开国或开国初有作为谥号一般是“高”“文”“景”之类,中兴是“宣”“武”之类,末代是“幽”“哀”“献”之类。鲁哀公你听听这倒霉的谥号就不是一好皇上。
有若这个人传说他长的像孔子,他说话和行为与孔子也很像,同样是儒家的民本思想代表。
有一天鲁哀公问有若:“今年粮食收成不好,国家花销大用度不够,应该怎么办啊?”有若回答:“何不减税实行十分抽一的税率?”哀公说:“十分抽二,我还不够呢,怎能十分抽一呢?”有若回答:“如果百姓的用度够,君上怎么会不够?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君上又怎么会够?”
解读:
“盍,何不也。
《朱注》:“周制:一夫受田百亩,而与同沟共井之人通力合作,计亩均收。大率民得其九,公取其一,故谓之彻。鲁自宣公税亩,又逐亩什取其一,则为什而取二矣。故有若请但专行彻法,欲公节用以厚民也。”
鲁哀公以年饥而鲁室用度不足,欲增加赋税,特向有若请教,有若答以“盍彻乎”云云。转而教导哀公“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说出来大义凛然、掷地有声。
再来拿《周易》扯一扯,剥卦《大象》云:“山附地上,剥;上以厚下安宅。”剥卦下坤上艮,坤为地,艮为山,山高于地而附着于地,有倾颓之象。程子释其《大象》日:“上,谓人君与居人上者,观剥之象,而厚固其下,以安其居也。下者,上之本,未有其本固而能剥者也。故上之剥必自下,下剥则上危矣。为人上者,知理之如是,则安养人民,以厚其本,乃所以安其居也。《书》:‘民唯邦本,本固邦宁’。”
鲁哀公在饥荒之年居然还想增加百姓的赋税,这是下剥其基,不故百姓死活;有若建议其恢复周之“彻”法,是想厚其基本固本培元。
~~如果你觉得我写的不错,能够给你带来些许快乐,或对你有所帮助,记得点赞加关注哦,并在留言区留下你的赞赞赞赞美之词,哈!那会激励我今后写出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