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我是缪斯的超级粉丝,狂热而执着地追求着。记得当时,朦胧诗派很是盛行,我的书橱里摆满了卞之琳、顾城、舒婷、席慕容等人的诗作,在我体会那种委婉含蓄之美的时候,又刮起了汪国真热,许多浅显易懂的励志篇令我耳熟能详,吟哦成诵。但是,一位大学讲师告诉我,汪国真的诗太过直白,不宜效仿。当时的阅历和学识也让我写不出什么高深的作品,浅显的又不宜学,确实有点迷茫。那时我订阅的刊物上也经常登载一些新人新作,但是看来看去,佶屈聱牙,不知所云,实在让人摸不着头绪,更何谈美感。
如今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诗坛不再高不可攀,诗人们繁如星斗,诗歌俯首可拾,的确是一件喜事。当然也依旧存在着令人惋惜的一面:好多作品云遮雾罩,让人不知所云。甚至有诗作者感言“要想诗歌获奖就得写那些让人看不懂的”,不禁感慨:难道说,让人看不懂的诗歌才是好诗么?
纵观古今,爱诗、写诗是一种高雅的情趣和艺术追求,诗人们首先要提高诗歌修为,三代诗也好,四代诗也罢,总得讲究点情感意境、韵律节奏之类,不能像屈金星老师批判的“当下主流诗坛一地鸡毛”。
也许有作者会嫌我粗鄙无知,看不懂诗歌是因为学识浅薄,那么,姑且以我们公认为精华的爱情诗作为例,探究自己与他们的差距吧:古老的诗经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向往;李商隐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无奈;柳永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凉;卞之琳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的真情告白。试问,这些诗作是让人看不明白呢还是读不懂呢?而诗中铺展开来的意境是何等迷人!其他类的诗歌也是如此,写景的如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有什么高深么?言志的如于谦的“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有什么艰涩么?”汪国真的“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不是给人以启迪么?
诗言志,诗言情,一首诗能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在它蒙了几层面纱,而在它是否饱含了情志,是否创造了美好的意境,是否拥有了优美的结构和韵律,岂能任性涂鸦?
真想说:诗人啊,请慎待自己写出的诗歌,不要让读的人看后就不再想看第二遍,甚至没等看完就翻了篇。好诗不在多少,能有一首让后人传颂,足矣。
愿诗歌之树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