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激进的反思

这两天一直有一个情绪在困扰着我,不属于抱怨,也不属于消极,直到今天早上,刚才突然想到一个词——激进。

于是,我就顺着这个激进开始往下追问。

我为什么要激进?

自己的观点不被认同。

为什么要追求别人的认同?

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

这个欲望是什么?

证明自己是对的。

如果是对的,为什么还要去证明它?

自己还没有做到。

为什么没有做到?

把注意力花在了证明自己上。

怎样才能做到?

把注意力放到最重要的事情上。

什么是最重要的事?

成长。

为什么?

成长若是成真,证明自动完成。

怎样才能让成长成真呢?

坚守正确的原则,即便在做的不好的情况下,也要持续做下去。

如何制定自己的原则?

不停的问自己什么最重要,找到它。

笑来老师专栏里又讲(制定原则的基本原则):

1.这个原则既然这么重要,那它意味着什么?
2.如果我坚守这个原则的话,有什么事情是我绝对不能做的?有什么事情是我必须做的,不得不做的?
3.在我坚守这个原则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是什么?我是如何克服那些阻力的?
4.在我坚守这个原则的过程中,我学到了什么?
5.在长期坚守这个原则的过程中,我吃了哪些亏,得了哪些便宜,总体上的得失如何?

最后的落到了原则上。说到原则,就说昨天发生了一件事情。

对于我们跆拳道行业来说,招收学员的其中一个标准,就是年满四周岁以上。之所以出这个标准,也是有很多因素的考量。

第一、影响整体课堂
第二、孩子太小,安全无法得到保证
第三,太小不适合剧烈运动
……

总体来说,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平时在招生的时候,也会跟家长讲到,孩子太小,不适合运动,并且阐述这样做的原因,以显示自己的专业。

这也是招生的一个界限,也就是说,在招生上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胡子一把抓,来者不拒。

不管怎么说,我是很认可这个标准,我也把它当做招生的一个原则。既然它是一个原则问题,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一个孩子三岁零八个月,相对于其他孩子还算是比较灵巧,那么这个孩子收还是不收?如果在四岁以上,孩子特别愚笨,我们可以选择不收。问题是,四岁以下要不要考虑。或者说,他们有没有被考虑的资格。

我们都认为,做人要灵活。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不要太理想化。现在找一个学生多难?(这是我表达出坚守这个原则后,听到的劝解。)

于是,就有了前面的那个情绪——激进。

在我看来,既然是原则,就是必须要严格执行的,如果连原则都可以随时更改,那人生将会是非常随意的一生。

关于原则的概念,我深刻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是在樊登讲《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那一期。就是说,在生活中我们要一什么为中心?比如,孩子、另一半、工作、事业……最后的答案是,要以原则为中心,生活的航线才不会偏离正规。

其实说白了,原则不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吗?就因为完美永不存在,所以才有了除了坚守原则外,其它都可以稍微放一点水的余地。而不是因为完美永不存在,所以才可以在原则上做手脚。

我也在纠结,关于某些事要不要太激进,我是不是真像别人眼里的那样,太钻牛角尖、太较真了。或者,我所谓的原则,是不是真正的原则?别弄了半天,坚持的是个伪原则,这就真成了钻牛角尖。

关于原则,我有查阅了笑来老师对它的描述:

对自己制定的原则执行的不够苛刻,然后你就变傻了,更确切地说,你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不要误以为自己是一个完人,不停问自己什么最重要,什么更重要,在最重要的地方百分之百的坚守原则,其他的地方可以放点水

笑来老师明确指出,对自己制定的原则,必须苛刻的执行,否则,就会变傻,失去成长的机会。

之所以要深入思考,不停的追问什么更重要,什么更重要。也就表明,我们不可能一开始就变得最好,而是通过不断摸索,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改进才能达到。

这就解释了另外一个疑惑“优秀是一种习惯”,意思就是说,我们做事不求做到最好,但是要做到我们能做到的最好,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在向更好靠近。

对应的原则上,如果不能对自己认定的原则坚守(没有做到他能做到的最好),那他就不是在向最好的原则靠近。意思就是说,在追求最好原则上,没有做到正向积累。这或许就是笑来老师说的“苛刻执行原则”的原因。(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在培养,优秀是一种习惯。)

于是,最后我的结论是,别人接受不接受,那是别人的事,我没有必要证明自己是对的,更没有必要说服对方相信自己,我能做的就是自己相信,然后自己证明。这本身就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