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克尔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4月,微信占据了用户平均每天花费在移动应用中时间的29%左右。该报告称,中国用户平均每天投入到移动应用的时间为大约31亿小时,投入到微信的时间约为9亿小时。微信人均单日使用时间为85.8分钟。
想来我拿着手机的时间真心多,很多时候我都是用手机来化解尴尬,来打发时间,以至于很多时候我居然有种刷手机刷到吐的感觉。
这样的感觉,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焦虑症?
它的症状主要体现在:
(1)经常把手机放在身上
(2)总有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
(3)接听电话时常觉得耳旁有手机的焦虑症辐射波环绕
(4)经常下意识地找手机
(5)经常害怕手机自动关机
(6)晚上睡觉也开着手机
(7)当手机经常连不上线、收不到讯号时,会对工作产生强烈的无力感
(8)有手脚发麻、心悸、头晕、冒汗、肠胃功能失调等焦虑症状出现
我每天在微博、QQ、微信这几个应用来回切换,不知道在期待什么,也不知道该干什么。
还好的是,我现在找到了一些排解的方法。
第一,去社交。
据说幸福感来源于良好的人际关系。2018年我参加了演讲俱乐部,认识了更多的各行各业的朋友,他们有的是职场小菜鸟,有的还在校读书,有的已经是领导。我仿佛找到了组织,获得了能量,每一次觉得难过,是他们带我领悟到快乐。是他们,让我看到了生活更多的方方面面。或许我们就要找到这样一个组织,以及这样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想要的回馈。他们就像上帝馈赠的礼物,又像另一个你的方方面面。
我们放下手机,去跟他们进行眼神交流,跟他们聊天,去了解他们的生活,一起做着有趣的事情。这大概就是归属感。
第二,去学习并且分享。
学习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充电,没有学习的我们就好像一个不会走的时钟,会失去自己的价值。我努力想要了解自己想涉及的领域,加入很多21天打卡,期待自己的蜕变。
然而,这个时代太过浮躁了,信息太过碎片化了。我似乎没有找到什么方法可以把这些知识吸收融入我的生活。
于是2019年的我,希望可以通过学习以及分享的方式,不断地去说,不断地去讲,让自己忙碌起来,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挑战自己内心的刺激点,通过行为去改变自己的认知。每一次的经历,都会内化我对这个知识点的认知。
第三,去户外走走。
可能有的朋友会问,为什么不是去旅行?
我们的假期总是短暂,景点总是人潮拥挤。我似乎不能总去旅行,也没有勇气辞职去旅行。
难过的时候躲在房间自己一个人很是无助,如果可以,先强迫自己走出去。微信有一万步募捐的活动,支付宝也有步数化为能量喂小鸡的活动。走出去,听听歌,听听书,打打电话给朋友。
当你把动作先做出来的时候,你的心情自然就不会那么糟糕。
就好比,你要笑着说我好难过,是一件很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