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文章中有好多引用都是儒、道、墨及易经中的原文,读起来特别的不好理解,我只能简单的说一说,我一点粗浅的感受。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按照子学时代、经学时代分为上下两卷,各16章。子学时代讲先秦诸子,主要阐释儒家、道家、墨家以及易经哲学。经学时代则阐释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后之后从儒家思想中延伸出来的经学,从董仲舒开始,到康有为、谭嗣同、廖平为止。
儒家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中处于主导地位,书中祥细的介绍了,从孔子到刘蕺山的基本观点。孔子教导“为仁”的原理;孟子则提出“养浩然之气”、“求放心”、“尽心”的功夫论;荀子提出“化性起伪”;《大学》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德目;《中庸》的“诚之者,人之道也”、“慎独的哲学”;周敦颐的“主静立人极”功夫;张横渠的“存天理、去人欲”;程颢“识仁”、“体贴天理”;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朱熹的“格物致知”、“穷理尽性”;陆象山的立其心之大者”王阳明的“致良知”;刘蕺山的“慎独”与“诚意”等等。
在《中国哲学史》中,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哲学在论证及说明上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相比,大有逊色。在中国哲学史中,精心结撰,首尾贯串的著作较少,往往哲学家本人或其门人后学,杂凑平日书札语录,便以成书。中国哲学注重人事,注重内圣之道,注重修养,不注重知识。 西方哲学则重求知,重为学。柏拉图在其学院大门上书“不懂几何者请勿入此门”,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至理名言表达了他们,把对知识的追求、真理的热爱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
冯先生认为,中国哲学在论证、说明方面逊于西方哲学,但我认为中国人没有必要用论证说明的方法来讲哲学,简简单单几个字就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人一看就明白了,根本就用不着长篇大论的论证与说明。
中国之所以没有特别盛行的宗教,因为中国人,将哲学当做了宗教。我们在哲学中寻求生命的真谛,也在哲学中寻求内心的安宁。如古代进京赶考的文人枕头下面都放着老庄,没考上的时候,读读老庄,来化解心中的苦闷。金榜题名,春风得意时读读儒家经典,来鼓励他们不断奋斗,在仕途大展身手,干出一番大事业,实现人生价值。哲学就是我们中国人心灵的栖息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哲学也是最优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