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誉安 Day212@365日更营
小妮子的成长轨迹,有点像过山车。起伏迅速,简直就是不急掩耳盗铃之势,明明昨天还能够让老父亲倍感欣慰。随着上海持续的阴雨连绵,今天又迎来了一次直奔谷底的下坠。
原因不单单是小妮子本身,她脾气如炸雷一般的姥姥也是最不稳定的X因素。事情的起因无非就是因为沟通的问题,小妮子让姥姥带着弟弟在雨中等待了多时。从老人家的角度,确实觉得不舒服。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弟弟也跟着一块淋了雨,所以老人家“护犊子”的传统观念就被激发了出来。
而姥姥表达情绪的方式,简单直接粗暴。劈头盖脸的用高分贝连续性的向小妮子投放了过去。放在厅里活动空间的摄像头忠实地记录下了“劈啪作响”的摔打声音,和小妮子手足无措的哭泣样子。
这不就是《热锅上的家庭》中所描绘的情形么。而我彼时是个似乎清醒异常的旁观者,可实际上伴随着后背冷汗直冒的“后反劲儿”的是,我曾经也有过对小妮子的“歇斯底里”。好像孩子的问题直接会导致三体降临那么恐怖,再辅以自己的纠结和不安,毫无保留的都倾泻到了小妮子的身上。
目前用了235天,光在樊登读书已经听了69本书。其中也有很多本听了不下两三次。在开始的时候,动因就是想要解决亲子关系的。不过实在是总结能力尚需锻炼,思考力又十分抱歉,所以还真有点像青春期孩子们身体快于大脑发育一样,为人父的陪伴能力紧赶慢赶的,也还是有点追不上小妮子长大的速度。说到这里,我很抱歉。
但心又有不甘,起因是弟弟的回归。三岁之前,在我们夫妻身边的时间确实屈指可数,中途孩子妈跟丈母娘之间的火星撞地球就当是过眼云烟吧。所以相当于在走第二遍从头陪伴的流程中,我发现自己跟幼儿阶段的小毛头沟通的能力还是挺好的。
那为什么从小妮子上了幼儿园直到小学以后,在亲子沟通上就开始了塌方式的倒退了?于是,《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让孩子原理焦虑》《养育女孩》《原生家庭》等等等等海量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樊登的声音涌进了脑海。于是差不多每天回家前,都要提前在笔记上,或者心里打好草稿,回到了家应该如何跟小妮子问答,对话,启发,引导。收效甚微。
因为我逐渐发现,根本原因在我自己。因为自己初为人父的茫然感,导致了面对小妮子的突发状况而不知所措。而我自己原生离异家庭的成长环境,又使得我自己的人生观偏于悲观。这点是直到听了周国平老师对于《悲剧的诞生》的解读才终于能够让我直面。
“人间不值得”,也可以再加一句,如何找到值得这件事挺值得。
所以,对于小妮子。我们间的亲子关系,该如何继续,起主导作用的,该是我才对。
晚安,昨天的我。
你好,明天的我。